中国食品安全网讯(余淑婷 梁志生)食品安全关乎民生福祉,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是守护群众“舌尖上安全”的关键举措,自2022年该项工作部署开展以来,开平市深入贯彻上级决策要求,坚持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原则,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推动“两个责任”工作机制落地见效,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构建分层分级责任清单体系,实现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全域覆盖。一是坚持高位引领,压实责任链条。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开平市推动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地落实工作实施方案》,推动形成责任到人、分层分级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专门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带头承担包保督导任务,全市确定B、C、D级包保干部804名;以责任清单、任务清单为抓手,指导各级干部明确包保主体风险防控要点与督导工作规范。二是强化系统维护,夯实基础数据。坚持获证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应包尽包、数据应录尽录原则,结合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审批系统数据和镇街实地核查情况,定期批量导入包保主体,持续清理历史“僵尸”数据,动态维护包保干部和包保主体数据,实时调整各级干部对应责任清单,建立起涵盖全市12144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食品安全包保工作机制,包保主体归集率达95%以上。三是跟踪问题整改,建立闭环机制。指导镇级建立问题跟踪整改台账,加强督导发现问题的清单化管理,推动形成问题“发现—交办—整改—反馈”的工作闭环,实现包保责任、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的有效衔接。
构建“指导+培训+协作”模式,实现食品安全“两个责任”高效履职。一是建规范立框架,找准指导“切入点”。梳理出台《开平市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包保干部培训指南》,汇编“两个责任”系列部门规章、政策文件、标准规范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共计36件,围绕“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三个层面把“两个责任”的内在逻辑、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进行详细解读,使包保干部充分认识到地方党委政府在包保工作中的重要性,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制作12000余张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信息公示牌”,由各镇街免费向辖区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发放,要求包保主体在场所显著位置公开张贴。“公示牌”上印有包保工作指南、文件政策解读、包保督导要求的“二维码”,方便包保干部、包保主体和市民群众查询、监督。二是抓培训促提升,完善过程“薄弱点”。利用市级网络培训资源,开展不同层级的专题再培训,实现CD级包保干部培训全覆盖。邀请第三方专家为全市包保干部进行授课,为各级包保干部落实督导提供工作思路和具体方法;把包保督导与日常监管有机融合,结合食品条线业务工作,以食品生产、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等环节的监管工作为切入点,组织业务骨干为各级包保干部开展专题培训。围绕企业如何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分环节对生产、流通、餐饮三类主体开展线上线下专题培训,同时通过后续的考核和技能竞赛,确保培训成果进一步转化和应用,进一步压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开展以来,已先后组织举办各级包保干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两个责任”宣贯培训70多场次,累计参训包保干部3100多人次。三是搭平台促交流,强化部门“融合点”。将各协调单位联络员纳入宣传培训对象,及时通过粤政易、政务短信等方式解答督导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加强与B级干部联络员沟通,督促协调单位积极履职,及时提醒包保干部按照时间节点开展督导检查。积极协调各方衔接,加强信息互通,督促各镇街不断强化对CD两级包保干部的培训工作,加强与基层市场监管所的沟通对接,从严从细从实抓好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
持续压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食安工作提质增效显成果。自推进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实以来,开平市已初步构建“包保督导+部门监管”立体化治理模式,推动食品安全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着力完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一方面,各级包保干部对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定期督导检查,督促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另一方面,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强化协同联动,在生产、流通、餐饮等环节开展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形成强大监管合力。一系列的扎实举措不仅筑牢了食品安全防线,更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舌尖上的安全感”,2024年在江门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调查中,开平市食品安全群众总体满意度为85.78分,在7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二,食品安全基本状况满意度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效满意度均排名第一,开平市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