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黄俊 罗香莲 李辉) 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地理标志规定为知识产权的客体之一。近年来,地理标志在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等领域中,以其特有的自然人文优势和蕴含的经济社会价值,为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张“金名片”。为进一步发挥地理标志赋能经济发展作用,清远英德市结合实际,选取英红镇积极试点英德红茶地理标志特色镇建设,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地理标志运用,促进与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有效途径,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建设地理标志特色镇的背景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可见特色小镇不仅彰显了在县域发展中的地位和定位,以及特定产业或领域的专业化与特色化水平,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抓手。地理标志作为一种知识产权,不仅仅是通俗意义上的“土特产”,更是地方的宝贵公共资源,在传承传统文化、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通过推动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实施地理标志赋能行动。以地理标志作为重要载体,探索推进地理标志特色镇建设,是广东省市场监管部门推进落实“百千万工程”、促进乡村振兴的一次有益的创新和实践。2024年,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地理标志资源优势,强化地理标志政策供给,在全省范围内试点地区推进建设地理标志特色镇。清远英德市英红镇是6个试点地区之一,将立足英德红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资源禀赋,紧抓“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建设机遇,充分发挥地理标志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作用,积极开展广东省地理标志特色镇(英德红茶)创建工作,推进英德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英德红茶”获得“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产品 供图:中国食品安全网
二、英德市建设地理标志特色镇优势
英德市作为广东省传统农业大县,高度重视地理标志工作,培育了英德红茶、西牛麻竹笋、西牛麻竹叶、英石等独具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英德市地理标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自2019年广东省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英德茶园面积增加4.06万亩,全市茶企数量增长119%,核准使用英德红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企业86家,较改革前增长138%,用标企业数量居清远市第一。2019年到2024年,英德红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从23.63亿元增加到47.68亿元,实现5年翻一番。在全国首份地理标志百强名单中,英德市以综合指数688.34分位居全国第27名,广东省第一。英红镇作为英德红茶的发源地和核心产区,是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农业农村部“茶叶强镇”、“广东省一镇一业”专业镇、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开展地理标志特色镇建设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
(一)茶产业聚集。英红镇茶园种植面积3.14万亩,干茶年产量5545吨,占英德市干茶年产量的33.6%。辖区英德红茶地理标志用标企业27家,占英德市地理标志用标企业的三分之一。涉茶省级龙头企业6家,广东省认定生态茶园12家,建有英德红茶技术加工中心1个、大型区域性红茶加工服务中心9个、深加工中心2个、精制加工中心3个,茶业实现产值4.2亿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44.21%,辐射带动英红镇及周边乡镇5600名农户年均增收3.8万元。
(二)茶文化积淀。英德红茶,作为世界四大高香红茶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英红镇是岭南地区古老的产茶区,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英红博物馆设在原英红华侨茶场场部旧址,全方位展示英红红茶文化、知青文化、归侨文化,极力弘扬了英红精神,厚植了红茶文化底蕴。红旗茶厂建成投产于1958,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制茶厂,也是英德红茶的摇篮,入选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首批广东省工业遗产和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上茗轩红茶博物馆是广东省第一家红茶博物馆,九大展厅多角度展示了极具特色的英德红茶发展史。英德红茶制作技艺申报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德红茶还是传承中国茶文化的符号与传递美好的载体。196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品尝了英德红茶,对其品质赞不绝口,认为其堪比锡兰红茶。2023年4月7日,中法两国元首在广州松园茶叙,英德红茶见证了中法两国友好。
(三)茶科技支撑。英红镇注重茶科技运用,以科技支撑英德红茶的全产业链发展。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是“英红九号”的技术原创者,该所发布的英德红茶规模化生产技术方案,为全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科技基础。鸿雁茶业研发了全国第一条自动化、洁净化、标准化红茶生产线。英九庄园建成“智慧生态茶园”和“中央智能茶厂”,实现了茶叶的标准化及规模化生产。红旗茶厂建成英德红茶产业研究院,为英德红茶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试验、应用推广创造有利条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四)政策上支持。英德市以创建英德红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清远英德市红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英德红茶百亿产业为抓手,充分发挥地理标志产品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区域经济和推进“百千万工程”实施的承载作用,先后制定加快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英德红茶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起草英德市英红镇地理标志特色镇(英德红茶)建设方案,建成广东地理标志特色镇(英德红茶)主题馆,明确在英九庄园、红旗茶厂、茶科所建设地标驿站工作目标。同时,发挥品牌文化赋能,建立政府搭台、全员参与的活动平台,举办领导干部知识产权保护专题暨队伍能力提升培训班、英德市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企业能力提升培训班、“打造英德地标品牌 讲述家乡的地理标志产品故事”主题征文活动,企业参与线上英德红茶京东官方旗舰店、全方位立体化投放广告、持续办好“英德红茶头采季”“全国茶业经济年会”“全民饮茶日”“国际茶日”、组织茶企抱团参展等活动,有效提升英德红茶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英德红茶产业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走向国内国际市场。
“英德红茶”获得首批“湾区认证”产品 供图:中国食品安全网
三、建设地理标志特色镇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协调力度有待加强。广东地理标志特色镇(英德红茶)建设是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当前,该项工作主要由政府引导、市场监管部门牵头、英红镇政府推进落实,相关职能部门创建意识不够强,对特色镇的支持政策尚未形成合力,政策协调力度不够。如土地资源、交通、工信、旅游、宣传等部门在特色镇的土地供给、道路修建、规上企业培育、农文旅结合等产业布局,以及医疗、教育、商业等公共服务配套上支持不足,企业融资、人才扶持等要素保障不到位。
(二)特色产业链有待延伸。英红镇有省级龙头企业6家,约占全镇茶企(茶厂)数量的10.7%,特色镇已有聚集的产业方向,但科技与产业融合不够深。与新会陈皮已形成药、食、茶、健和文旅、金融六大类35细类100余品种的系列产品规模相比,英德红茶目前大部分精力仍停留在对红茶产品粗加工阶段,精深产品少,茶包装、茶用品、茶食品、茶旅游、茶教育等“英德红茶+”方面研究还不够深,产业链较短,产业优势尚未凸显。
(三)品牌保护力度仍需强化。当前,企业对创建地理标志特色镇的认识不统一,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茶企对建设广东地理标志特色镇(英德红茶)认识不够,未充分认识英德红茶地理标志的品牌价值,用标意识不强,未使用地标、不规范用标(擅自改动产品包装上地标图案、颜色)、用其他标识代替地理标识等现象突出。如近年来的英德红茶包装、展销会广告上,部分用标企业使用的是清远推出的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区域公共品牌标识(英德红茶)图案,而非英德红茶证明商标标识、英德红茶地理标识,一定程度上影响英德红茶地理标志的权威和品牌树立。另外,流通领域英德红茶鱼龙混杂,对特色产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品牌保护和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地理标志特色镇建设是新鲜事物,在国内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英德市可以在现有基础上,结合县情、镇情实际,在具体层面上结合实际情况确立地理标志特色镇建设路径措施,赋能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一)在“谋”字上下功夫,科学编制规划。坚持政府引导,在特色镇发展方向和定位上、在用地功能布局上、在具体建设项目策划和建筑设计等方面,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质量和水平。成立工作专班,建立联席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围绕英德红茶产业发展细化配套支持政策,由牵头部门组织协同开展特色镇创建培育工作,成员单位在建设用地配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大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突出企业主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英德红茶龙头企业,创造条件让企业参与特色镇建设发展工作,将特色镇打造成多方利益共同体。加强政企合作,统筹考虑县域镇情,包括自然资源、人文历史、产业发展状况等,结合“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战略,编制一份涵盖英德红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物流交通、文化旅游等融合于一体,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建设规划,既体现地理标志功能定位、又体现英红镇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和经济活力。
(二)在“特”字上做文章,推动产业链延伸。一是做特色产业。持续科技攻关,针对红茶全产业链薄弱环节和未来趋势,通过科技赋能,推动茶产业持续发展和创新。如推动茶产业链向研发、精深加工等领域延伸,瞄准荔枝红茶、茉莉红茶、小青柑红茶、柠檬红茶等代泡茶市场,研发“好茶+好奶”“好茶+好水”“茶叶+啤酒”等复配品种,研发英德红茶抹茶,打造优质抹茶生产加工基地,搭建平台为星巴克、喜茶等知名品牌提供抹茶原料。加强茶红素等功能成分提取与运用,研发含提取物的保健食品、功能饮料、药品。加强夏秋茶、茶树花、茶籽、茶渣等茶资源的利用,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日化等新型茶产品。二是做特色业态。坚持文旅赋能带动茶产业发展,完善茶文化联合体、提升产业层次,推进“茶园+体验”“茶园+赛事”“茶园+旅游”“茶文化创意+旅游”等新业态。利用积庆里茶园、红旗茶厂和茶科所周边等风景优美、英德红茶地标特色明显的场地,举办穿越茶海欢乐跑等体育赛事、摄影比赛、影视拍摄。完善主题馆、博物馆、地标驿站周边公共服务供给,涵盖“茶文化传播、教育与实习”“制作体验”、伴手礼购买、接待、住宿等配套设施,通过从“卖茶叶”到“卖风景”再到“卖体验”,积极传播茶文化、打造茶经济,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三是做特色宣传。在传统宣传方式方法基础上,政企联合,借助影视作品、绘画展览、名人代言,以及打造如李子柒等自带爆点的网红带货英德红茶,充分运用网络直播和自媒体,引流量、聚人气,既宣传英德红茶,又展现秀美风光,既“直播带货”又“直播带路”,全面打响英德品牌。
(三)在“融”字上求突破,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出台金融帮扶政策,实施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对在地标特色镇内的茶产业实施主体提供扶持资金、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结合英德红茶产品生产周期和发展特点,提供相应的信贷产品,优化贷款期限、还款方式和还款期限。挖掘特色产业融资需求,制订符合特色镇的信贷政策。借助现代金融科技识别英德红茶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市场主体的金融需求,加快探索专利权、品种权等无形资产抵质押模式。推广使用“清远市英德茶叶品质气象指数保险”,为红茶产业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推广英德红茶“1+N”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优化生产布局,打通上下游联动环节,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和集聚区,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英德红茶”品牌组建联盟,茶企茶农利益联结抱团发展,做好全产业资源整合工作,协调生产、招商、营销等具体工作环节,共同用好用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积极探索“农业+”多元化融合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生产标准化、功能多样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的现代休闲农业产业。
(四)在“质”字上出实效,提升品牌竞争力。一是强化品牌管理。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协会管理的英德红茶品牌保护机制,组建专家库,出台品牌发展保护方案、品牌使用管理办法,保护英德红茶品牌形象。加大品牌辨假鉴假宣传力度,利用电视、报刊、新媒体等“传统媒体+现代媒体”相结合的形式宣传英德红茶的感官特征、地理标志用标企业名单、真假产品鉴别方法、专用标志图案等信息,提高品牌的辨识度和广大消费者对此品牌的认知度。制定品牌包装标签模板,引导企业维护品牌整体形象,推动规范化经营。二是提升品牌价值。以做大茶产业为发展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和“小、散、弱”茶企整合力度,推动茶企抱团发展,引导技术改革和创新,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三是加强品牌监管。开展英德红茶地标使用专项检查,在珠三角等消费集中地建立异地维权站,强化地理标志侵权行为的联动保护机制,维护用标企业合法权益。依托英德红茶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建立英德红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用标企业数据库,实现英德红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企业质量可追溯。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企业申报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湾区认证或相关产品认证,提升产品质量和信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