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许文富 封梅康) 江门市恩平烧饼是知名的地方特色美食品牌,其形如圆月,金黄诱人,未及入口,那股带着炭火气息的糯米清香便已勾动馋虫。恩平烧饼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不仅是恩平市地方传统技艺,也是江门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百年溯源:从民俗祭品到文化符号
恩平烧饼始创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贯穿于恩平传统民俗活动中,是祭祖、感恩、喜庆之饼。关于恩平烧饼创制起源有相关历史典故,极具考究价值。恩平习俗中,女子出嫁俗称“领饼”,男婚女嫁恩平烧饼是必备的礼饼;清明祭祖拜山,恩平烧饼也是不可缺少的祭品之一,以示子孙团圆之意,故恩平人又称清明节为“烧饼节”。海内外恩平人清明节回乡拜山之后总会带一些恩平烧饼与亲朋分享,分享一份浓浓乡情,赠与一份美好祝福。
匠心工艺:双面炭火烘焙的味觉密码
恩平烧饼的主要原料为糯米粉,其制作流程为:和面、烙饼、出炉。其中,恩平烧饼有别于其他烧饼的制作之处在于双面同时烘培。烘培炉分为上炉、下炉和饼镗。烘培时,将饼坯放在饼镗上排好,点燃上炉木柴和下炉的木炭。炭火烘烤火候和时长由“当勺”师傅把握,差不多了,就压下木棒这头,使另一头的炭盘升起,将饼翻个面,再接着烙。“当勺”是个力气活也是个精细活,因为都用大块木炭,所以要精准把握火候。猛火烘烤至饼坯全部变成金黄色即上锅,放在竹筛上晾凉,烧饼就制作完成了。
传承创新:从“光头烧”到多元风味矩阵
恩平烧饼分无馅料和有馅料两种。无馅料的在饼上洒上芝麻,俗称“光头烧”,有馅料的在改革开放前只有冰肉馅。随着时代进步,恩平烧饼不断推陈出新,增加了烧肉、豆沙、咸肉、奶油、辣木、艾香、簕菜、陈皮等品种,外形也日益精致;同时制作工艺也与时俱进,由最原始的炭火烘烤方式,改用电炉烘烤,制作更环保更便利。其中,烧饼店主郑樊耀作为非遗传承人,不仅让烧饼登上央视荧幕,更带着它斩获全国烧饼制作技艺表演赛“最佳风味特色金奖”,让恩平味道走向全国。
产业新篇:从应节食品到全域旅游名片
恩平烧饼声名远播的同时,其蕴藏的巨大经济效益也开始显现。2015年恩平市举办了首届烧饼美食节,恩平烧饼开始了美丽的蜕变,烧饼档甚至被请入旅游景区,成为景区一大风景线。为更好传承和发展恩平烧饼,恩平市倾力打造“恩平烧饼特色街”,成为城市名片和外来游客的重要打卡点。并且,通过指导企业参与“放心消费承诺单位”创建活动,将恩平烧饼街打造为江门市首个放心消费旅游产品特色街。同时,通过鼓励烧饼商户销售“沙湖大米”“良西四薯”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形成品牌矩阵,进一步打响了知名度。
近年来,恩平烧饼声誉日隆,一些食客专程从各地慕名来恩平购买烧饼,回乡探亲的海外华侨也会将恩平烧饼带到委内瑞拉、美加等国家。目前,恩平烧饼已成为恩平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组成部分,从过去过了清明节就“曲终人散”的应节食品,变成常年销售的地方特色美食。随着物流服务业日渐发达,恩平烧饼的销售市场也越拓越宽,通过电商等渠道消费者随时随地都能吃到新鲜的恩平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