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生态美 产业兴 百姓富 湖北阳新县万家村由“三类村”蝶变“先进村”

2024-10-08 10:47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邱水英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余凯 罗臻 程华新 记者胡毅)金黄稻穗遍沃野,满眼都是丰收景。

10月7日,走进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排市镇万家村,田野的一株株稻穗染金色,稻浪随风荡漾;村庄的一栋栋红顶白墙的庭院,整洁漂亮;百姓的一张张灿烂笑脸绽放幸福……宛如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环境干净了,日子更美了,居住在乡间别墅,既可寻得世外田园的安宁,又可遇见诗意山水的远方。” 村民刘细钗笑容灿烂地说。

万家村438户,2262人。近几年来,该村在镇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县驻村工作队联合村两委以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着力打造“七彩田园”,推进乡村振兴,将一个“三类村”蝶变为“先进村”,让村民“从美丽乡村走向美丽生活”。

筑牢“桥头堡”,干群“心连心”

“昔日,村两委‘软弱涣散’、农业‘望天收’、村道‘泥巴路’;如今,村庄变漂亮,由‘臭’变‘香’,幸福生活越过越红火。”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明平森竖起大拇指。

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万昌志回忆说:“过去,村民“乱”、党员“散”、村集体付债230万元……2020年6月,党性强、威望高、讲原则、善管理的李儒兵临危受命,出任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头雁”领航,“雁阵”齐飞。李儒兵顶着巨大压力,凭着一杆公平秤,村里大小事务敢“碰硬”,“自己率先垂范,带好村两委一班人”,创建“比创新,争先行;比奉献,争先锋;比效能,争先进”活动,擂响大干快干“战鼓”,掀起乡村振兴“澎湃春潮”。

“干群好比滴灌,村干部就是‘精准到户’的一根水管。走万家村看变化,变化最大的是干部能力与作风。”57岁的党员李相凤说。

“强堡垒”夯实“压舱石”,构建“村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群众示范户”组织架构,凝聚党群“心连心”,把党的声音传播到各家各户,将法治宣传送到群众“家门口”、把惠民政策送到田间地头,绘就一幅为民服务温柔似水、为民办事迅捷如江、为民谋利涌泉相报的“鱼水情深图”。

赋能“头雁”,强化“雁阵”。村党总支一班人以“能”字立身,敢吃劳累之苦,始终保持“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工作干劲;“以“民”字为本,敢听难听之言,始终筑牢“疑是民间疾苦声,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之根;以“责”字扛肩,敢干难干之事,始终践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担当作为;落实落细主题党日、专题民主生活会、“四议两公开”、“三会一课”等制度,建强了一支“能干事、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硬队伍”,将“组织所做”和“群众所需”无缝对接,把村两委工作延伸到全村的每一个角落,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持续5年“零上访”。

党群“小积分”,汇聚“大合力”。该村以多元化的形式开展“小积分”活动,增强了党组织的号召力,提高了党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红色正能量”。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村民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让“小积分”“兑”出治理加速度、“兑”出文明新风尚、“兑”出群众幸福感。

“20分能换一块香皂,100分能换一袋大米。”村民李儒豪说,村里将可回收垃圾打包拉到镇里的废品回收站,卖的钱又用来购买兑换用的商品,加上村集体资金的少量补贴,这“小积分”凝聚“大力量”,撬动基层“大治理”。

点亮“微心愿”,搭起“民情桥”。持续开展“春节”送温暖、“三八”微心愿、“六一”献爱心等多项活动,爱满万家,情暖人间;“重阳节”,乡贤刘会国、李儒利等5年如一日,敬老爱老情深似海,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弘扬敬老美德,倡导文明新风。

打造“产业链”,抱团“手拉手”

“在家门口产业园打工,月薪3000元,再加土地流转租金,这好日子越过越红火!”59岁的脱贫户郭春艾一边浇灌枳壳一边说。

走进万家村产业园,一株株柑桔、一棵棵枳壳、一个个甜柿……生机勃勃。凉爽的秋风吹过,空气中飘来阵阵清香。

这是现代农业在万家村山水沃野间描绘的“水墨画”,也是“和美乡村”在万家村奏响的“田园牧歌”。

稻谷翻金浪,“丰”景美如画。站立在金浪翻滚的稻田边,“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那首郭兰英演唱的动听旋律犹在耳边响起。种植200亩香稻的万昌强说:“瞅瞅,金色的稻穗、饱满的稻谷,微风吹过,稻浪起伏,谷香扑鼻……测产亩均1400斤,比去年增产80斤。”

“去花卉园看看?鲜花产业美丽‘绽放’,产加销一体发展。”村委委员郑琴钗说。

来到众兴花卉园,一阵微风吹过,花枝摇曳,吐蕊芬芳。46岁的花卉老板孔慧芳介绍,聚力生态利民为民,紧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致富主线,以“村级集体经济投入+土地流转+家门口就业”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万寿菊、太阳花、牵牛花、鸡冠花、郁金香、康乃馨、向日葵等花卉苗圃200亩,让80名乡亲在家门口端着增收“新饭碗”,月薪2400-3600元。

“就业不出村,日子有奔头。”33岁的张慧娟说,“在家门口上班,月薪2600元,既能照看两个小孩读书,又能享受‘团圆生活’,这好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噢!”

“户户是股东,家家有收益。”该村综合村情、民情,聚焦产业发展,推行“村两委+龙头带动+合作社+土地入股+劳力参与”模式,发展杂柑80亩、中药材150亩、有机蔬菜200亩、花卉苗圃200亩、香稻1800亩,生态养殖、页岩砖厂等“多元新型联合体”,让村民就近就业,在家门口增收。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村委委员刘志芳说,县工作队和村两委带领村民拉长做深产业链,“链”出发展新动能,火了经济、富了村民。

聚焦“补短板”,共绘“新画卷”

“昔日‘泥巴路’,今朝‘四好路’”种粮大户李名礼说。

行走万家村,干净宽阔的柏油路,桂花、紫薇、红叶什楠等绿植满目葱郁。

“打通‘断头路’,铺就“柏油路”,构筑“连户路”,畅通“微循环”,形成万家村道路‘风景线’”。村委委员明振茂说。

步入远滩湾,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把一家一户串联起来,一阵阵欢声笑语飘荡在农家庭院,一家家门前挂着两盏红灯笼,映衬着一张张纯朴的农民笑脸……

“路通了,办什么事都方便了。”种菜专业户李相干说。

县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费新来介绍,3年时间,全村铺就“四好路”4.6公里,打通村组“循环路”5公里,构建“产业路”3.2公里,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提升了百姓幸福指数。

“村两委把实事办到村民心坎上。昔日农副产品出村难,农用产品进村难;如今宽阔大路直通家门口,走在路上心情舒畅;家门口取快递,农产品搭‘快车’,让农特产品卖得出,卖得远、卖得好。”返乡创业老板李朝强笑容灿烂地说。

漫步万家村,抬头是“画”、入目是“景”、村容村貌“脱胎换骨”,秀出“高颜值”,绘就“新画卷”村民生活也逐步迈向高品质。

“以生态原色绘就‘闲适宜居图’。”党员徐唐勇笑容灿烂地说,以前村子是个“烂摊子”,收入低,人心散,小伙子找不到老婆。如今乡村振兴“补短板”,既有“颜值”,更有“内涵”,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越来越好、村民素质越来越高、文明氛围越来越浓,望得见青山、看得到碧水、记得住乡愁。

沿着干净宽敞的柏油路,步入徐家湾,一家家干净温馨的庭院,花团锦簇满庭香;“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谋发展”红色标语熠熠生辉;道路两侧用青砖垒筑的“景观墙”,疑似“长城长”、用青瓦构建的“孔方兄”,形象逼真;活动广场里村民们正抡着凉爽天气打造绿化带、构建小花坛、连接污水管、平整小屋场,“和美乡村”建设如火如荼。

“以前白天道路土拉拉,晚上四处黑麻麻;如今一条条‘四好路’连接着村民心 ,一盏盏路灯点亮百姓的幸福生活!”51岁的村民周艳芳说。

“高效办实事,服务暖民心。”近几年来,万家村在阳新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支持和帮助下,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注重“面子”与“里子”共同发力,实现“硬件”与“软件”同步提升,拆牛栏、猪圈、旱厕、旧危房,新建党群服务中心、红色议事厅、村卫生室、农民广场、修环村路、绿化村庄、美化庭院、“厕所革命”、垃圾清理、沟渠清淤、安“太阳灯”、筑“产业路”、造“高产田”、架“连心桥、做“灌溉塘”……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发展“硬实力”,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连续3年被授予为“红旗型党组织书记”的李儒兵,今年被阳新县授予为“红旗型党组织书记”。他说,“满意不满意,群众来评议;干部好不好,群众说好才算好。”这是万家村两委干部的工作标尺,也是全体党员的行动指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