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周建和 陈英 孙涛 记者胡毅)11月11-15日,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技术科负责人刘继梅,与县(市、区)执法大队执法人员配合,陆续在11个县市区全覆盖开展芹菜、豇豆、韭菜等重点治理品种专项监督抽查,这是襄阳市农业农村局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关于芹菜等重点治理品种专项治理工作要求的一个缩影。
全覆盖排查建档。襄阳市各县(市、区)切实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精准掌握“三棵菜”种植情况,以乡镇为单位,摸清“三棵菜”生产基地(生产者)的面积、产量、病虫害发生、用药习惯、上市时间。重点关注“三棵菜”毒死蜱、克百威、水胺硫磷、氧乐果、特丁硫磷等禁限用农药和啶虫脒、氯氟氰菊酯、腐霉利等常规农药超标等突出问题。在“三棵菜”集中上市期,针对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超范围或超剂量使用常规农药,以及不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等违法行为,迅速开展专项排查,重点检查生产者生产记录档案,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开具情况等,督促生产者严格履行主体责任。
落实上市批批检测。督促落实芹菜、豇豆、韭菜种植主体,对拟上市产品通过自检或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等方式实施批批检测,未检测或检测不合格不得上市。免费为主体发放检测耗材,强化农产品检测体系,做好芹菜、豇豆、豆芽等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卡在基层监管工作中的推广应用,做到上市产品“检必合格,标必清晰”。
加大专项监督抽查。襄阳市农业农村局在今年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安排20万元经费,在芹菜、豇豆、韭菜上市期用于“三棵菜”专项监督抽查,加大专项监督抽查力度。重点监测禁限用农药和常用常规农药,及时发现风险苗头,排查问题隐患。完成了芹菜、豇豆、韭菜定量检测样品数占蔬菜定量检测总量10%的任务。
开创“合格证+信用”管理模式。运用“互联网+巡查”的监管模式,开展巡查检查,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信息化全程监控。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和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将辖区内豇豆、韭菜、芹菜生产主体100%列入巡查检查范围,对科学安全用药、合理施肥、绿色防控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日常巡查检查指导,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轮作间作模式,集成推广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大力推进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完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全程质量追溯和管控。通过信息化手段收录生产主体的投入品采购、生产记录、自检及承诺达标合格证开具等情况,形成“合格证+信用”襄阳特色的信用监管模式。
加强执法巡查力度。常态化开展农资打假,依法查处违法生产、销售、使用国家禁限用农兽药行为,建立农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组织联合市场监管局、公安局、供销社等农资打假联合行动成员单位,成立督导检查组,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农资打假督导检查及隐患排查,确保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等农资质量安全。结合整治“忽悠团”和网络违法销售种子专项检查和隐患排查,严查以黑作坊黑窝点制假售假重点的“假产品”。开展农资打假联合行动,出动执法人员3490人次,检查农资经营主体2143家次,检查重点监管生产主体168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