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 (周建和 陈英 孙涛 记者胡毅)12月9日,襄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庞成庆,在市质量强市工作和食品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述职。庞成庆表示,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工作“四个最严”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严格农业投入品和生产过程监管,加大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开展基层站点监管能力提升建设,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 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了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抽检合格率达99.2%。
9日下午,襄阳市质量强市工作和食品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在市政府视频会议室召开,副市长张学林传达了新一届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副市长朱东斌通报襄阳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有功集体和个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孟艳清讲话,全面总结前期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任务。
强化源头治理,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持续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专项行动,聚焦种植业产品中的豇豆等11种重点农产品,采取四个一精准治理模式,督促生产经营者科学规范使用农兽药,出动监管执法人1772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主体1692家次;对11个重点品开展快速检测16710批次,开展风险监测定量检测137批次,开展监督抽查523批次。联合市场监管局、公安局、供销社等农资打假成员单位,组成四个督办组,对县市区进行不定期督办检查,防止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投入品流入市场。严厉打击“忽悠团”进村兜售化肥、网络违法销售种子及违法生产、销售、使用国家禁限用农兽药等行为。组织执法人员检查农资经营门店、生产经营主体4521家(次),签订《诚信经营承诺书》8000多份,出动执法车辆2000台次,出动执法人员8655人次,共办理农资案件96件;办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10件。
严格抽检监测,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制定印发《2024年襄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实施方案》,指导各地科学合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协助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先后完成了春节期间监督抽查、季度例行监测、监督抽查,豇豆专项监督抽查、茶叶专项风险监测和畜禽、水产品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抽检定期监测抽样数量达8278个,其中,种植业产品风险监测4574个、畜产品风险监测3308个、水产品396个;定期监督抽查抽样总数量达474个,不定期豇豆、芹菜专项治理监督抽查100个,市级监测合格率达99.2%。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迅速开展农产品追溯,并依法依规进行处置。
突出问题品种,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一是开展豆芽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联合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市开展六个月的豆芽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对豆芽生产主体摸底建档立卡,112家豆芽生产主体全部纳入监管名录,摸清豆芽生产经营主体原料来源、生产规模、销售去向、生产条件等情况;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670人次,抽检豆芽样品328批次,发现整改问题13个,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7份;对豆芽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宣传培训,累计培训260多人次,张贴和发放宣传资料600余份,引导豆芽生产经营主体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深入调研豆芽生产情况,并与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专家就关键生产技术进行了详细沟通,探讨如何解决豆芽生产中违规或超标添加禁限用药剂。二是开展豇豆、芹菜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行动。对辖区豇豆、芹菜种植户全面排查,摸清种植底数,逐一建档立卡,对豇豆生产主体、面积、上市时间等情况进行记录,将以生产经营为目的的128家豇豆、35户芹菜种植户全部纳入监管名录,核准实际面积138.35亩、62.92亩。加强对豇豆、芹菜生产主体的巡查检查,出动监管执法人员204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主体260人次,检查种植户的生产记录、农药采购使用、上市销售产品检测以及承诺达标合格证开具等情况。开展豇豆、芹菜农药残留速测296批次、风险监测85批次、监督抽查191批次。
加强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一是加快推进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双认证。实行一县一策,通过增加资金、人员、设备投入,组织技术培训,指导县级开展农产品质检机构双认证,截至目前,市本级和7个县(市、区)的公检中心都通过“双认证”。二是开展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化提升。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信息化监管为切口,落实“三定一考核”网格化监管,开展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化建设以及村级服务站点试点建设,推动监管力量向村级延伸,监管对象向散户覆盖。樊城区牛首镇,襄城区欧庙镇,襄州区双沟镇、古驿镇,枣阳市琚湾镇、王城镇等6个乡镇已建成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三是推广使用胶体金速测技术。逐步给乡镇配备胶体金设备,实现涉农乡镇胶体金速测全覆盖,同时,组织对乡镇监管人员进行胶体金速测技术培训,快检结果自动上传至襄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对检测不合格产品禁止销售,连续两天快检合格后,方可继续销售,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管理。
开展改革试点,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能。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农业农村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先行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扎实推进襄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深度应用改革试点。襄阳市被授予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创新先行区建设试点。建立农资店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实名制、电子化的信用档案。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进行信用自主评价、分级评价,分别设立绿色、黄色、红色和黑色四类风险等级,依据信用评价结果实施分类监管,实施动态分类监管,让监管更加规范高效。建立跨部门、跨地区信用评价信息共享协作机制,让信用数据多跑路,生产主体少跑腿。
实行闭环监管,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利用国家农产品追溯平台系统,实现“三品一标”基地追溯、“互联网+”检查巡查、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报告等信息同步上传至“农监通”信息化平台,为农产品建立电子“身份证”。全市入驻追溯平台生产主体456家,“三品一标”生产企业、省级以上农业生产龙头企业以及11个重点产品生产主体实现应录尽录。推进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与市场准入管理有效衔接。截至目前,已覆盖蔬菜、水果、茶叶、核桃、食用菌等68个食用农产品品种,开具合格证27350张,附带合格证上市农产品57024.38吨。
推进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一是强化标准化生产。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按标生产、提质增效”原则,组织市直相关单位及企业,制定发布市级农业生产标准10项。积极开展标准应用示范推广,在全市建立了2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2024年,市农业农村局荣获襄阳市标准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二是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申报。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管理,引导农业绿色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产品申报工作,尽快使襄阳市的优质农产品获得品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截至目前,襄阳市有效使用“二品一标”证书的产品为111个;绿色食品认证101个,地理标志7个,农耕农品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