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 (李榕 谈晓东 程华新)山清水碧,佳茗天成。一业富民,一业振兴。
寒冬,走进阳新县农发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新县农发茶业公司)“富川红”品牌茶叶系列产品展览厅,“第27、29、30届中国武汉茶业博览交易会全国名优茶评选”金奖、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首届“楚茶杯”金奖等15块金牌熠熠生辉,标志着“富川红”茶一次次跻身全国优质名茶行列。
“一片叶”是阳新县全力打造“五个一”主导产业之一,阳新县农发茶业公司隶属于阳新县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新县农发公司),在县委、县政府和阳新县农发公司强有力的领导下,着力绘就 “三色”茶画卷,让产业添“绿色”、科技出“新色”、文化增“亮色”,采取“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模式,聚焦品种、品质、品牌,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打造“服务链”、做强“产业链”、延伸“市场链”,以“品质兴茶,品牌强茶”的发展理念,带动培育83个茶园基地,从“春茶一季”到“三季有收”的突围,把一片叶子、一抹茶香串起一条绿色产业链,形成了茶旅融合的“诗和远方”,实现茶业增效、茶农增收、茶企增利。
“强链”,从“一片茶叶”到“一个产业”
一座座青山绿意盎然,一片片茶园青翠欲滴,目之所及,风景如画,醉人的是茶香、茶韵,沁人心脾。
阳新,唐称富川、宋设兴国郡,自古享有“百湖之县”“鱼米之乡”之美誉;茶,种植历史悠久,是全国著名的“茶乡”。据记载,苏东坡在阳新写了绝美茶诗:“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蓺。”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中,把阳新“桃花极品茶”“坡山凤髓茶”列为特产,阳新成为全国十二大贡品名茶产区之一。
然而,阳新茶叶产业曾面临着“规模小、品牌弱和低产低质低效”的窘境。
如何“强链”突围?“深耕一片叶,致富千万家”。县委、县政府对标市场,准确定位,带领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择优发展“福鼎大白”、“白叶一号”、“中黄5号”、“鄂茶1号”、“鄂茶10号”等优质茶叶品种,种植面积突破7万亩,年产干茶1500余吨,产值超5亿元。
茶叶生产添“利器”,提质增效赋“智能”。阳新县农发茶业公司与武汉顽徒公司合资,让传统茶产业拥抱新时代,拓展夏秋茶生产线,由“春茶一季”到“三季有收”的蝶变,不仅提高了茶产业“附加值”,也让茶农的增收路子越来越宽,真正解决了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的痛点难点。
“夏秋茶产量高、采摘期长,做成红茶后香气更浓。”11月6日,阳新县农发茶业公司与阳新县茶叶协会签订了“富川红”茶叶订单300万元的合同。
“片片叶子都利用,枝枝芽芽全变金。”阳新农发茶业推行“名优茶+大宗茶+杯中茶”的模式,茶农从每年一采,提升到每年三采、四采,平均每亩增收800-1000元,可额外增加效益7000万元,直接带动2万人就业增收 。
小“杯茶”里“钱景”大。走进军垦杯中茶厂,总投资2000万元,构建全新的智慧茶叶加工制造,5290㎡的生产区域,生产车间的工人们正在有序忙碌着,一个个纸杯在机器分拣下,装入定量配制好的茶叶,生产出新品——“杯中茶” 。
“这是我们设计的新产品,最大特点是省去了泡茶、洗杯、烫杯等繁琐环节,适合会议、培训班等使用。”农发茶业公司总经理刘张米介绍,“杯中茶”底部茶叶被透明滤纸隔开,干净卫生,只要加入开水,即可品尝到清香扑鼻的“富川红”茶。
“相比于传统干茶,杯中茶延长了茶产业链,可以一年四季制作,目前已经预订超800万杯。”刘张米说,他们在线下预订的同时,还通过电商平台开展网上销售,每个月销量超过20万杯。
移步邻近大宗茶厂,湖北首家智能化大宗茶生产线,实现茶叶从进料到成品,全程不落地的加工自动化、清洁化、智能化生产,极大提高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生产效率。
有了智慧“贤助手”,偌大的车间只需4名工人就能完成整个制茶工序,不仅节约人力成本,茶叶品质也有保障,日干茶产量达到3~5吨。目前,已与上游客户签订了长期合作意向,年订单量达到200~300吨。
“数字一体化的生产线,就是解决综合的干扰性因素,屏蔽不利因素,做出一口好茶的生产线。”刘张米说,阳新茶业向“新”而行,加快延伸产业链和提高附加值,引领茶产业融合焕新。
“补链”,从“资源整合”到“跨界出圈”
温杯、投茶、冲泡、出汤……在阳新县农发茶业公司饮茶休息室,茶艺师陈珍熟练地将一杯深红通透、玉润澄澈的茶汤泡好了。
“这是阳新‘2024第30届中国武汉茶业博览交易会全国名优茶评选’金奖产品‘富川红’,喝起来茶香悠长,回甘味甜,集色、香、味、形与营养于一体的高品质茶,请您品尝……”陈珍坐在茶台前边倒茶边讲解。
摘芽、摊晾、萎凋、揉捻、发酵、烘干、分拣……“富川红”虽然好喝,但制作工艺非常复杂。
“整个流程每道工序,环环相扣,相互影响,一个环节把握不好,口感就变了。”她说,相比绿茶,“富川红”从鲜叶到成品的制作时间更长、工艺要求更高。
好品牌是竞争出来的,更是培育出来的。
阳新县农发茶业公司加强产业链整合,助力阳新茶叶从“卖原料”到“卖产品”、从“资源整合”到“跨界出圈”转变。
近年来,阳新推行“龙头企业+联合体+合作社+专业茶厂+农户”的运营模式,利用龙头企业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优势,制定完善种、产、加、销、储、运等全产业链的统一标准规范,提升茶叶产品总体品质。联合全县茶叶基地创建产业联合体,按照“联盟协作、品牌共用、渠道分销、利益共享”的方法,实行统一管理、抱团发展、升级产业。
同时,阳新县农发茶业公司大力实施公用品牌振兴战略,采用“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模式,成功打响了“富川红”茶叶区域公用品牌,销售渠道从当地拓宽到“北上广”,远销浙江等16个省市,让“富川红”茶“红”遍天下。
阳新茶香,飘向神州。阳新县农发茶业公司开展直播带货、发展电子商务等,让“富川红”茶插上“数字翅膀”,飞出阳新,飞向全国。
“延链”,从“单一业态“迈向“三产融合”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片片茶园层层绿。来到浮屠茶园,洋溢着一片生机与活力,翠绿的茶树在微寒中更显坚韧,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绿色画卷。
站立茶园俯瞰,晨雾缭绕,茶山若隐若现,无论是远处的重峦叠嶂,还是近处的茶树青翠,都犹如一幅幅壮美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茶园四周,河杉、梧桐如火般炽热,在季节的更迭中绽放出最绚烂的色彩,与茶园形成鲜明而和谐的对比。
抬头眺望,群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美感。
云雾缭绕之中,茶园、红杉、远山交织成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致,让人心旷神怡,热情澎湃。
这不仅仅是一幅风景画,更是大自然赋予游客的一份珍贵礼物,让茶农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美好。
茶园另一边,手工制茶体验、研学培训、餐饮茶室等融合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明年开园迎客。
一片叶子“融”出茶旅蓝图,阳新县农发茶业公司打造“浮屠茶旅融合”项目,按照项目联办、基地联建、资产联营的工作思路,打造集休闲观光、茶叶采摘、研学培训,农事体验、餐饮茶馆于一体的综合项目,激活茶旅融合“一池春水”。
“浮屠茶旅融合”项目只是阳新县农发茶业公司延伸茶产业链条,从“单一业态”迈向“三产融合”的一个缩影,构建茶叶产业与文旅“共融互促”的发展格局,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提升了“富川红”茶品牌影响力。
阳新县农发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志强表示,用农发茶业这根“针”牵引产业链增值这根“线”,将茶业上下“串”联起来,将企业与基地“捆”绑起来,将企业与农户“联”结起来,绘就“富川红”茶品牌“叫得响”、产品“销得出”、茶农“富得了”的产业振兴新图景,让”一片绿叶”在红色的阳新焕发新绿,香飘湖北、誉满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