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良田土“生金” 沃野绘“新景”——阳新县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纪实

2025-03-13 17:57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邱水英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成忠益 马作藩 程华新)涌潮阳新,沃土生金。日前,进入鄂南阳新县城东新区石震村,饿鬼畈水库边上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现场,一台台挖掘机挥舞着“长臂”破石掘土、推土机来回奔走整地、工匠们精心砌沟墙,机器轰鸣声、铁锤碎石声……宛如各种“乐器”奏出施工现场“进行曲”。

据施工现场邢汉介绍,施工队抢晴天,抓阴天,牛毛细雨当好天,月亮底下当白天,晴天一天顶两天……连日来,全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进度,确保四月底全面完成,绝不耽误春耕生产。

阳新县地处武汉都市圈核心区东南侧,素有鄂赣交界的“荆楚门户”之称,拥有耕地面积74.91万亩,2024年全县粮食产量29.72万吨。近几年来,该县聚焦全域推进,重点突破,走出一条综合发力、规模推进、高效集约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之路,助力乡村振兴。截至2月底,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8.62万亩。

引领“风向标”,布局“棋妙招”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步入浮屠镇山泉村,一块块低效“巴掌田”变成连片“三高田”(高标准设计建设项目、高质量提升粮食产能、高水平保障生态效益),一台台大小农机驰骋田野“闹春耕”,呈现出新时代乡村田园新图景。

“过去田块小,农机无法耕种,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种一亩田,根本挣不到钱。”山泉村党支部书记邓学义说,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了“排灌难”、机械“操作难”、生产“管理难”、产能“提高难”等难题,助推现代产业兴旺发展,收益大幅提升。

据了解,浮屠片区2024年打造高标准农田2726亩,浆砌石田坎1976米、坑塘护砌6口、新建泵站5座、渠道19037米、拦水坝6座、田间道2411米、机耕路11673米,栽乔木4000株,让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

夯实耕地“强筋骨”,守牢端稳“铁饭碗”。阳新县抢抓国家政策机遇,持续加强政策和资金保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全县民生实事项目,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分管领导定期调度推进,农业农村部门强化督导监管、相关部门紧密协同配合,强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进一步增强农田防灾减灾能力,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以地为本。我县坚持规划起点和建设标准‘双高’,抓布局、抢工期、强管护、促融合,在巩固之前建成27.88万亩高标准农田基础上,进一步精细谋划项目,2019-2024年向上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74万亩,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县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主任李名昶介绍。

“我家3亩田,7处地。以前旱的时候,经常白天抢耕种,晚上抢抽水,农机无通道,收割用镰刀,施肥靠肩挑。”陶港镇上徐村村民倪世洲回忆。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阳新县因地制宜,聚焦“旱能灌、涝能排、宜机耕”薄弱短板,综合实施田型调整工程,合理布局小型水源设施、提灌站、末级渠系,融合“路网”建设,已使农田道路通达率达90%以上。

举棋“一子落”,发展“满盘活”。2024年,阳新县积极争取上级资金5606万元,严格按照设计招标、勘察设计、项目评审、项目批复、项目招标等程序,全面开工建设,现已通过县级验收1万亩,有效推动全县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提升抗灾减灾能力,粮食丰收底气足。

产出“新引擎”,发展“势如虹”

百里富川河,两岸柳丝摇,18万亩高标准农田的碧绿油菜随风起伏,与和美的村庄以及便捷的柏油路相映成景,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

在排市镇万家村油菜田里,一架架无人机像勤劳的小蜜蜂穿梭田间。

“眼下是油菜生长的关键时期,最关键的就是促壮苗、防病害。”古铜色皮肤的种植户李少华站在田埂上,手里握着的不是锄头,而是一台装载着智能终端的遥控器,精准指挥着这场“空中施肥大战”。

5年前,从南方打工返乡种田的李少华,坦言自己做梦都没想到如今在自己田间会盘旋着无人机。

“昔日,我与妻子施肥打药靠肩挑背驮,10亩田要整整劳累一天。如今107亩油菜,一台无人机仅一小时就能完成施肥。”李少华说,流转107亩水田种植粮油,管理操作不方便,费时费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由89丘田变成11格田,去年油菜亩产达150千克,水稻亩产高达650千克,实现增地增产增收。

排市镇党委副书记潘剑波走进油菜田,指着叶片上晶莹的雾滴介绍道:“这种新型无人机能同时喷施多种制剂,就像给油菜做‘SPA’,防病增产一次搞定。”

过去,排市镇水田田块大小不一,田埂占地较大,田块零碎不整齐,不仅大型机械难作业,还浪费土地。改造后,既可增加4%以上耕地面积,又能提高整地、泡田、打浆、插秧、田间管理、机械化收割等全程作业质量和效率,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综合效益。

从2020年开始,阳新县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实施干、支、斗、农、毛各级渠系节水灌溉与排水系统、机耕道、防护林等建设和田间改造工程相结合、相配套,做到田、渠、路、道同规划、同设计、同施工、同配套,采取测绘、界定、施工、评估同步进行,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翻地、清淤平整等作业齐头并进,实行旱整水相结合,宜旱则旱,宜水则水,宜改尽改,将空间碎片化、布局无序化、利用低效化的耕地有效集中整合提升,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参与格田改造、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昔日‘望天田’,今朝‘高产田’。我家4亩责任田,前年改造后变成4.2亩,流转租金由200元提高到350元,年纯增收670元。”三溪镇世林村邹治寿说。

截至目前,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带动农民节资增收50000万元,实现亩均节资增收150-200元。

村民“双增收”,迸发“新活力”

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经完成高差田块综合整治平整、田间机耕路及附属设施建设,田间道路通达率达90%、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努力打造湖北省粮食科技集成示范县。”阳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朝稀说。

军垦农场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1.5万亩,辐射区面积达到18.5万亩。玉麟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辛战勇兴奋地说:“360亩果蔬园,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本增收,提高了大型农机具的作业效能;滴灌带像是农田植入了‘毛细血管’,比传统漫灌更直接地滋润农田,既能提高水肥利用率,又能保持地力,每亩可节省成本200多元。”

阳新县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大力推广水稻测深施肥高速插秧机、无人机飞防、增施有机肥等新型农业装备和先进技术,有效改善土壤、提升地力。目前,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

高标准农田产生高效益。“我们村原来1409亩水田通过农田改造,土地种植面积增加了61亩。”上徐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主任袁观风说,更高兴的是全村种植稻虾效益大幅增加,新增加稻田每亩可增收3600元,全村可增加效益21.8万元。

垄亩花烂漫,原野遍“黄金”。排市镇持续打造“油稻种植”模式,阳春三月,万亩连片油菜花成了一道美丽风景线。2024年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农产品“生金”、“农餐对接”,村民增收200多万元。

“节”尽所“能”,降本增效有妙招。阳新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良制、良田、良机、良法、良种、良水”相结合实现成本、资源“双降”和效率、产量“双提升”,粮食种植面积、粮食单产、粮食总产“三连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荆头山农场积极推进农田智慧治理、田间环境信息采集、流量测控、视频监控、精准控水施肥一体化灌溉,1万亩高标准农田装上“智慧大脑”,让农田插上“科技翅膀”。

农田高“颜值”,粮田变“良田”。富河流域18.5万亩高标准农田成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共富仓”,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8%以上,亩均土地流转费增加300元以上,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成为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的“引领工程”。

种粮挑上“金扁担”,农民端牢“金饭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合仕表示,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使每一种资源都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把每一份投入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不断优化投入产出比,确保高标准农田为农业丰产、农民丰收提供强力支撑,为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蓄势赋能,锚定阳新建设农业强县目标,聚力打造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县、奋进全国百强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