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韩俊义)2024年9月16日,保德县山里红食品加工厂正式投产。这是个以红枣、海红果为加工原料的小食品厂,位于保德县韩家川乡韩家川村。虽然是一个仅仅投资200万元的小厂,但在当地却成了一个亮点:全村将近80万斤的红枣、海红果再也不愁销路,并且可以经过深加工销往各地,为农民增收近200万元,实打实的收入,来之不易。这是保德县市场局今年以来帮扶特色企业,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又一个工作成果。
韩家川,这是位于黄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黄河水伴随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蜿蜒向南。黄河水滋润了这里的土地,适宜的气候,充足的太阳光使这里的红枣皮薄个大核小,营养丰富,成为保德油枣的主产地之一,与之齐名的还有这里盛产的海红果——这个被称为天然补钙神果的西府海棠。于是这里也是保德县“两红产业”主阵地之一。
保德县的“两红产业”指的是红枣和海红果产业,这是当地的传统支柱产业。红枣和海红果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在保德县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并且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保德县的红枣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海红基地超过3万亩,两红原料总产量已突破2万吨。近十年来,保德县通过多种措施推动红枣产业的发展,包括品牌建设、提质增效、龙头带动、收购补贴等。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保德县就积极发展红枣深加工产品和功能性制品,以丰富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 而海红果是保德县的另一大特色产业,海红果集中分布于晋陕峡谷黄河两岸的少数地区,是一种世界罕见的种质资源。海红果中富含黄酮类等物质,营养丰富,具有健脾胃、增食欲、助消化的功效,号称“果中钙王”。海红果在保德种植面积达三万多亩,但产品的开发一直较为困难,仅有部分从事红枣深加工的企业以此为原料加工果脯进入市场销售。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度时期,保德县的两红产业发展走入低迷。多年前红红火火的各类加工企业开始减少,规模萎缩,不少红枣商贩改做其他业务,农民也不再投入精力资金经营果树,甚至出现“枣儿红了,无人收,海红烂在地里头”的情况。
经过市场调研发现:截至2023年底,保德县域内从事红枣、海红果深加工的企业数量锐减,由原有的14家生产加工小作坊证件全部到期,并且企业不准备换证;1家持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因经营不善倒闭,全县面临没有两红深加工企业的窘境。而把两红产业作为全县农业产业支柱的保德县,10多万亩红枣种植面积,3万余亩海红种植基地,每年2万多吨的两红原果,这不是个小数字,两红产业也不是一个小产业,红枣在保德县不仅是传统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覆盖全县10个乡镇24400户,其中贫困户5465户,正常年产量可达4000万斤。其兴衰直接关乎民生,关乎全县乡村振兴农民脱贫。产业链断开又引发连锁反应:农民卖不掉枣子,便不再务营农耕,个别村子甚至出现砍伐成年挂过期的果树的情况。
不能打击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更不能让“保德油枣”黑在我们手里。保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上至局长,下到每一位执法人员,开始关注两红产业。跑市场,到枣乡,访田间;察民情,探究竟,找症结。农民精耕细作是果树丰产的必要条件,丰产有销路,产品增值有钱赚才是原始动力。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两红深加工企业不能缺失才是关键。找准问题的症结对症投药,才能使整个链条动起来。
从今年5月份开始保德县市场监管局连续3次召集过去两红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召开座谈会,了解他们企业存在的困难,以及存在的顾虑,为他们梳理整合助企政策,讲解国家助力发展地理标志产品的政策法律法规,并且承诺全力帮助企业改造生产实施设备,优化生产工艺,提升生产能力,优化行政审批流程,让项目快上马、早投产,进一步增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信心。
与此同时,局生产监督管理股派技术骨干入厂指导,助企业健全质量管控体系,把控生产各环节;定期抽检产品,严守质量安全底线;引导企业对标先进标准改进工艺,提升产品竞争力。引导企业深挖两红产业、地域文化内涵,为产品凝练独特卖点;协助设计商标、包装,提升辨识度;帮助企业打造特色品牌,如“谷香保德”“保德油枣”等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多渠道宣传,利用本地媒体、展销会,提高品牌知名度,拓宽销路。鼓励企业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组织农企与商超、采购商签约合作;鼓励企业“触网”,开展电商经营,对接热门平台,打破地域限制,线上拓客促销量增长,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品牌效应带动农产品销售,促进农民增收;通过举办“晋情消费·好物保德”等活动,引导消费者购买本地特色产品,发挥消费助农作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市场监管局加强对特色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管,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同时,为企业提供质量提升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帮助企业规划厂房技改和设备更新,组织开展质量培训、标准宣贯等活动,助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质量保障。生产股依据企业需求,开设培训班,培养技术、管理人才;多方联系食品专家提供帮助,解决实操难题,为企业长远发展蓄能,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通过一年的努力工作,在保德县市场监管局帮扶指导下,今年新增“两红”果脯加工企业3家,精炼植物油生产企业1家,地方特色面食生产企业1家,淀粉制品生产企业1家,产能提升技改后获证蛋糕烘焙企业1家;指导原有食品生产企业通过技改换发许可证2家,指导在建“两红”生产企业4家,计划于25年完工后申办许可事宜。
几点工作思考:
1、市场局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机构,其职能与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显得尤为重要。市场局不仅负责制定和实施市场规则,还承担着引导和促进特色企业发展的重任。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市场局的目标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为特色企业提供成长的土壤。此外,市场局还通过市场开拓与品牌建设,帮助特色企业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
2、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市场局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任务不仅在于促进特色企业的发展,更在于通过这些企业的成长带动整个乡村经济的振兴,助力农民脱贫致富。通过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为特色企业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的帮助,从而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此外,市场局可以帮助特色企业开拓市场,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如结合地域特色开展“一村一品一策”规划,成功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特色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销售业绩。
3、特色企业是指在特定区域内,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或产业基础,形成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动力,还能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保德县的“两红”特色农产品企业,通过采用传统种植技术与现代食品生产加工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将当地特产推向全国市场,提升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扩大了地域的知名度,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商。在市场局的帮扶策略下,特色企业得以利用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品牌影响力。同时,市场局还协助特色企业开拓市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展销会等渠道,帮助企业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市场占有率。特色企业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市场局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不仅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活力,也为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今后的日常工作里,保德县市场局决心不减、劲头不松;重任在肩、步履不停,持续帮扶特色食品生产企业。一方面,我们计划加大帮扶力度,挖掘地方传统美食资源,扶持新生企业,用精准监督、贴心指导为企业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搭建展销平台,对接商超与电商渠道,拓宽销路。全力帮扶本地特色食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朝着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乡村经济良性发展的目标继续向前,以产业蓬勃发展为笔,绘就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绚丽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