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 (刘建军 曾彩萍 记者陈茜)近年来,陕西省渭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针对新业态、新领域下对食品案件核查处置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通过完善制度保障、严格审核机制、精准风险防控、严把培训考评,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核查处置闭环管理工作机制,最大限度防范化解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检查现场 图片来源:渭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秉承“一把标尺”规范执法原则。总结凝练历年核查处置工作经验,并借鉴兄弟地市好的做法,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渭南市市场监管系统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不合格(问题)食品核查处置工作指导意见》《渭南市食品安全抽检监测督查督办工作规范(试行)》,通过厘清核查处置事权划分,明确核查处置工作流程,规范事项工作节点,细化复检异议程序,妥善信息公示公开,及时信息互通共享等,为核查处置工作提供了可参考的工作指南,有效解决了基层执法办案理解和执行参差不齐问题。2023年至今,市县镇(办)三级参照这把规范标准的“标尺”共办理各类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不合格(问题)食品案件1300余件,驳回重报案件170余件,案件驳回率较之前大幅降低,核查处置规范性直线提升。
实行“两套人员”排查整改机制。充分发挥食品生产检查员专业技术指导作用和食品安全“流动诊所”专家智慧支撑作用,对同一年度屡次抽检监测发现不合格(问题)食品的企业,采取“联合会诊”方式,指导帮助企业从原辅料质量控制、标准适用、过程控制、添加剂使用、出厂检验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诊断,分析研判产生不合格问题的原因,开具整改建议书,由企业按成因整改落实,整改完成后综合评判验收,确定是否可以恢复生产经营活动。两套专业人员的互补效应,提高了原因排查的精准性,有效防范化解了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助力了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助企纾困13家食品企业分析排查问题30余个,帮助企业减少经济损失8万余元。
检查现场 图片来源:渭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落实“三级审核”把关验收模式。探索建立了县、队、市三级审核模式,分级别、分种类、分区域对国省市县四级抽检监测发现的不合格(问题)食品案件进行审核。对办结的不合格(问题)食品案件由属地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一级审核把关,再由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支队进行二级审核把关,最后提交市级案件综合审核办公室,由专人综合审评,提出案件办结意见。涉及跨区域、跨省份、重特大案件由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支队直接办理,办结后由市级案件评审办公室审核提交。三级案件审核模式的建立,实现了案件风险控制及时准确、原因排查精准到位、处罚适用合法合规、行政处罚过罚相当、信息公开及时稳妥的目标,案件办理质量逐年提升,未发生一起行政复议或诉讼案件。
严把“四个关键”闭环管理要求。聚焦风险研判、项目解读、信息共享、信息公示四个关键,严把闭环管理最后一环。每季度组织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召开风险会商研判会,通报抽检监测发现的问题,并由专业人员对不合格(问题)项目进行科学解读,提出综合防范治理措施。对抽检监测发现的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农兽药残留超标及非法添加问题、集中复用消毒餐饮具微生物污染问题、旅游景区食品安全问题等,按照《渭南市食品安全信息共享规定》,及时向教育、农业农村、卫生健康、文化和旅游部门等部门送达信息共享告知书,从源头阻断风险传播链条。稳妥发布“一老一小”重点群体、特殊类别食品不合格信息,密切关注舆论舆情,防范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开展“五位一体”技能提升培训。在常规技能培训基础上,综合运用抽检监测专刊、案例解析、“订单”培训、“头雁计划”,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实操、案例+剖析等多种培训形式,推动核查处置质效提升。编撰抽检监测专刊,供核查处置人员交流学习,40余期专刊已成为全市抽检监测人员的“谈资”。创新实施“订单式”培训模式,将基层“需求清单”转化成“成果清单”。真实的案例解析将教科书式的理论培训变为接地气的经验分享、情景体验,让基层执法人员更“对胃口”“易消化”。探索建立的“头雁计划”,实现了“一人带动一片、一片提升一域”人才培养目标,全市核查处置专家由原先的11名扩充至34名,为核查处置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