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资讯

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召开

2021-01-09 21:11:40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编辑:新闻中心
摘要: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多家媒体支持的“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召开,并选出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邀请权威专家对年度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中国食品安全报讯 (记者李涛 郭敏) 1月8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多家媒体支持的“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召开,这也是学会连续第10年邀请权威专家对年度热点问题进行解读。本次推出的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从60多个热点中筛选而出,来自于十余家主流媒体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专家的提名、筛选及复议,基本上反映了2020年舆情的主要关注点。

20210109210637925.jpg

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二级巡视员郝明虹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研究员、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教授、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研究员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多位权威专家分别对春节防疫、米酵菌酸、植物基食品等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进行了科学解读,表达了学术界观点。

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在致辞中表示,科普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和媒体的支持和参与,离不开科学家与媒体间的良性互动和密切合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这标志着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为食品安全健康科普领域的品牌活动,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到今年已走过第十个年头。十年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针对年度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组织权威专家进行科学解读,以“食品科技界共识”的方式,通过主流媒体和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用科学的真相和公正的建议引导我们食品安全舆情逐渐向科学、客观和严谨的方式转变,传递中国食品安全的正能量。同时,也探索出了科学家与媒体间的良性互动,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科普需求供给的科学传播新模式。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二级巡视员郝明虹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科普工作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打造了“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平台,对科学引导舆情和促进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科技支撑,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未来,仍要加强食品安全交流基础性保障建设,不断完善指标体系、分析体系、发布体系,响应系统和再评估系统。努力缩小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建立权威、集中、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同时,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充分依靠学会协会、第三方机构、专家、媒体等力量,持续加强食品安全的国际合作。

确保食品数量和质量双重安全

“‘抗疫’与‘后疫情时代’形成2020年两个不同的主题词。疫情中,中国食品企业整体表现出色,为困居家中的人们提供了优质、安全、健康的美食。这种保障民生、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强大产能的实力,源于中国食品工业二十年磨一剑的装备改造和健康转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在会上回顾了2020年疫情之下的中国食品工业与中国食品安全。

孟素荷教授表示,食品工业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在突变环境中持续发展的稳定器。疫情期间中国食品工业的出色表现,是全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从2008年食品安全低谷,历经12年爬坡,走向成熟、成功的厚积薄发。

“我国的食品安全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除了确保数量的供应安全,更重要的是,我们所提供的食品是安全健康的。”孟素荷谈到,疫情初期,在进口原料受阻、交通被隔断、供应链尚未全部打通、员工返岗不充分的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均遇到强劲挑战。面临这种强劲挑战的中国食品工业毫不畏惧,以重点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为主力阵容的头部方阵,发挥自身原料贮备充足、实力雄厚、布局合理的优势,承担起确保市场稳定的中坚力量。而这部分企业正是中国食品安全产业链管理充分到位、让人放心的优质板块,由此完成了2020年抗击疫情中对食品工业的第一轮大考。

“临危不乱,保持了较高水平”,她在对比了2014-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总体情况后表示。她介绍说,2020年前三季度总体合格率为97.82%,总体不合格率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过去比较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有所减少,如食品添加剂“双超”的不合格率从2014年1.8%降至2019年的0.9%。对比2014-2020年数据可以发现,乳、蛋、食用油等大宗食品整体合格率较高。

2020年舆情四大主要关注点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收集的主流媒体提名舆情热点,涵盖了新冠肺炎疫情、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监督管理等多方面。最终从60余个热点中按投票数多少选择了排名靠前的10个,形成了2020年舆情的主要关注点。

关注点一:疫情之下,对食品安全关注的热度在下降,对疫情与食物安全关联度、对冷链食品的关联度加大。

关注点二:与提升人体免疫力相关的食品营养健康问题受到关注。

关注点三:“老问题”穿上“新马甲”,此前已被多次解读的安全问题,今年再成热点。

关注点四:持续不断的“和平时期”的消费者教育和公众科普,逐步缓解了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形成了中国食品安全由“危机应对”向“风险预防”的稳健、从容的转折。这其中,科技界与媒体的互补对接,影响重大。

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的五大新特征

特征一:消费模式快速变化,家庭购买成主要消费重心,网购的习惯将被保持。在现有网红食品企业中,诸多企业品牌之下有数百个不知名的代加工厂。虽然这些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创新意识激活了其产品创新,为食品工业带来活力,但它同时伴生的是,品牌企业对这些代加工企业产业链安全的把控尚未到位,快而不稳,有重大风险与空白。急需夯实食品安全的科学基石。对网购食品安全的管理,对半生鲜食品、餐饮店外卖产品及休闲食品的标准制定和安全体系建设,对网红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管控,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应成为2021年食品安全的重点。

特征二:以植物基肉为代表的新一代食品,因具有健康内涵已形成被全球市场追捧而快速发展的格局,大规模进入市场。在我国,功能食品、植物基肉制品等面向未来、具健康内涵的食品仍处于谨慎观望中,对于这一类新食品的监管,相关配套的标准、法规等,需同步推进。

特征三:食品安全整体形势依然严峻。个别品类食品抽检不合格率仍较高。如餐饮食品的不合格率为5.85%,较上年升高0.34个百分点,主要是微生物污染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农兽药残留超标、微生物污染和食品添加剂超标三大问题仍然是当前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且农残、药残及土地污染导致的原料污染,短期内难以化解。

特征四:舆情认知的长期性、反复性形势依然严峻。主要体现在:一些陈年谣言仍然很有市场;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仍存误解;对部分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风险的问题认识不足;部分消费者迷信“纯天然”“特殊”等食品;对一些早已形成科学认知的问题,如丙烯酰胺,被移植到不同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进行新一轮炒作。

特征五:新冠疫情不是食品安全问题,但由此带来的对冷链食品与新冠肺炎病毒的关联性受到高度关注,我国在冷链物流环节上的疫情防控面临巨大挑战。冷链食品的安全管控与完善的可追溯体系需要加强。

孟素荷教授强调,在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历程中,2008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在过去12年中,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深入治理,实则是一个抓住食品安全的牛鼻子,对整个食品工业“刮骨疗伤”式的综合治理和体系重建过程。在最严格、到位的监管之下,12年持续不断的梳理,使中国食品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的发展理念、生存方式、发展目标及生存质量,有了重大提升。

“如果说2008年时中国食品工业像一个负重前行的病人,那么,长期对食品安全的治理,则夯实了产业发展的科学基石。”在孟素荷看来,2020年疫情中食品工业出色的表现,则是全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励精图治后的必然结果。由此说明,中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治理模式,是成功的、有效的。她同时呼吁,当前疫情再次趋紧,疫情的新常态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守住中国食品安全的净土,是食品人一生的职责。

20210109210744382.jpg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2021年伊始,以权威、专业及第三方的特征,通过“科技界共识”的方式,就公众所关心的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进行分析,为科学肃清食品安全谣言,引导舆情正能量做出努力。会上,中国科协科学辟谣平台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还共同发布了“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用科学的声音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十大热点解读 传递科学共识

热点一:春节防疫—严防反弹、控制食品污染

解读专家: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

新冠肺炎是呼吸道传染病,不是食源性疾病。尽管中国有证据表明,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除了人传人以外,还可能物传人,对于消费者来讲,这种感染的机会非常小;目前为止,还没有消费者由于购买、制备被污染的食品而发生感染的报道。搬运进口货物的工人,如果预防措施不到位,通过物传人而被感染的机会较大。

热点二:误食毒蘑菇——我国食品安全头号致死因子

解读专家:吴清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

我国野生蘑菇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其中掺杂着数量庞大的有毒蘑菇。民间流传的所谓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经验并不可靠,目前,还没有简易辨别的科学方法,并且误食中毒后尚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因此,消费者预防野生蘑菇中毒的最根本方法是“不采、不买、不吃”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热点三:米酵菌酸——“酸汤子”中毒的罪魁祸首

解读专家:刘秀梅,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酸汤子”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的高危食品包括三大类:谷类自制发酵制品、变质银耳或木耳、发酵薯类制品。为避免该类食物中毒的发生,家庭或小作坊要慎重制作或尽量不制作、不出售酵米面类食品。正确购买和科学食用银耳、木耳等相关食品,禁止出售鲜银耳。

热点四:免疫力——后疫情时代消费者的首要健康需求

解读专家:丁钢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

免疫力是指机体对外防御和对内环境维持稳定的反应能力,合理膳食是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基础和保障,此外保证充足睡眠,进行适量运动并保持放松的心理状态也是影响免疫力的重要因素。在后疫情时代,食品工业正以国家政策和消费者健康需求为导向,通过不断地提升食品营养高质量供给能力,将在满足消费者免疫力提升的健康需求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热点五:植物基食品——健康饮食的新潮流

解读专家:郭顺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江连洲,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

随着人类追求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植物基食品受到消费者广泛的青睐,成为了食品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为大力促进植物基食品的快速发展,满足消费者的健康新选择,科技界和产业界应注重夯实植物基食品的科学理论基础,开展技术创新研究,以科技进一步提升植物基食品的营养水平,满足健康、美味的新需求。

热点六:粮食安全——唤醒危机意识,杜绝食物浪费

解读专家: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

疫情影响,引发了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重新审视。目前,我国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安全稳定,但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粮食安全也将面临深刻挑战。

要强化以食品科技为依托的粮食安全保障,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实施“藏粮于食品”工程。

热点七:直播带货——堵住火热营销下的安全漏洞

解读专家:马冠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

网络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的流量经济,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消费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食品作为直播带货中重要的商品品类,更要明确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政府监管部门、电商平台等环节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应秉持理性消费观念,从规范和、信誉度好网购平台选购产品。

热点八: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下的难点与重点

解读专家:李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

新冠病毒可能对食品及其包装造成污染,因此对食品全产业链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卫生要求。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包装可能成为远距离跨境运输携带并传播新冠病毒的载体,因此疫情防控要着重加强关口前移,在强化源头控制的同时,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做好“人”“物”同防。

热点九:诺如病毒——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惯犯”

解读专家:陈颖,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凤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主任

诺如病毒是引发人类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诺如病毒虽然有很强的感染性且传播途径广泛,但引发的感染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专家建议:保持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是预防和控制诺如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上报,加强感染者的治疗和管理;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

热点十:食物过敏——被忽视的食品安全“隐形杀手”

解读专家:吴永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真实性与溯源分会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陈红兵,南昌大学中德联合研究院院长、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食物过敏是一个全球性的食品安全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避免摄入致敏物质是防治食物过敏的唯一有效途径,实施食品致敏物质标签制度是避免食物过敏的有效措施。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基于中国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确定过敏食物清单,通过多学科协同创新以应对我国人群食物过敏问题。消费者应增强对食品包装上致敏物质标示认识,避开食用会导致自己过敏的相关食品。

18luck新利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新利18官方备用网站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18luck体育下载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