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吴秀梅)近年来,坊间出现了“食品级”化妆品的说法,商家宣称这类化妆品原料都是“无添加”“纯天然”的,更安全有效。然而,通过对比多款号称“食品成分”“可食用”的化妆品配料表发现,这些号称“食品级”的化妆品、护肤品很大程度上只是商业营销噱头。本期主编视角我们就来聊聊这事儿。
来源:新利18官方备用网站 江苏记者站
“食品级”化妆品的套路急需管理
过去,为了凸显化妆品的绿色、健康、无害,商家往往喜欢使用“纯植物”“纯天然”等字眼。如今,随着这些词汇被有关部门明令禁止,一些商家转而祭出了“食品级”“可食用”的大旗,极力暗示消费者——产品既然都可以吃进嘴里,用在身上更没问题。
今年以来,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就此发布相关消费提示。据悉,10月8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首次提出,儿童化妆品标签不得标注“食品级”“可食用”等词语或者食品有关图案。10月18日,国家药监局再次发布名为《“食品级”化妆品是对消费者的误导》的科普文章,强调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不过,“食品级”化妆品的营销套路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在电商平台的化妆品类目下搜索“可食用”“食品成分”等关键词,出现了数十页的结果,其中以口红、护肤品、面膜和防晒霜居多,几乎排名靠前的多个商品的详情页面上均表示,产品成分天然、安全、可食用。
“食品级”化妆品火爆的原因
明明是普通化学化妆品,被商家贴上“可食用”的标签后,不仅价格上涨,而且销量大增。不过“食品级”化妆品市场销售火爆,有多种原因。首先,一些商家有故意混淆概念的嫌疑。食品和化妆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一个是吃的、一个是用的,两者拿来对比没有实际意义。宣称自己化妆品“80%食品成分”“食品级”甚至“可食用”等说法,更多还是商家的营销噱头。
其次,部分消费者存在认识误区。我国“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就导致在不少消费者的心目中,食品相对于化妆品安全系数更高。事实上,相对于食品,制作化妆品所用的原料有时候对纯度的要求更高,因为杂质过多会导致化妆品的配方体系出现问题。这也不难理解,食品的基本要求是可食用,越新鲜、自然越好,而化妆品必须经过严格科学加工和成分检测,要求可长时间保存。二者的使用方法、作用部位、作用机理等均不相同,不应混为一谈。
卸下“食品级”化妆品的“浓妆”
据悉,评价一个化妆品是否安全,需要评估它的原料安全性,同时还需要评估它的产品配方、生产工艺、使用方式、贮存条件等。化妆品的安全性与它是否“可食用”没关系。一些商家即使使用了某些可用于生产“食品”的原料来生产化妆品,也并不代表生产出来的化妆品是安全的。
据了解,对于未收录在《化妆品已使用原料目录》中的“食品”原料,若想作为原料添加至化妆品里,还需对其皮肤刺激性、皮肤致敏性、光毒性、光敏性等进行毒理学评估,经全面评估认为安全的,并经国家药监局化妆品新原料注册或者备案后,方可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此外,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一些可食用或者在食品中广泛存在的物质被收录为化妆品禁用原料,禁止添加在化妆品中,比如:魔芋、维生素K-1等。
有报道称,有的小孩在使用“食品级”化妆品后,出现了严重不良反应。这也说明了,所谓“食品级”化妆品很可能是概念大于实质,不仅诱导消费、欺骗消费者,而且无法保证消费者的使用安全和健康。
正如监管部门所称,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商家号称的“食品级”化妆品,不过是营销噱头,这种做法也涉嫌虚假宣传。“食品级”化妆品打出“可食用”的噱头,进行“跨界忽悠”,比一般的问题化妆品危害更大,亟待予以遏制。一方面,需要给消费者敲黑板补补课,购买化妆品时要理性辨别。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应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商家投机取巧,用“食品级”引发消费者联想,诱导消费者购买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