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已经有两千多年的种茶历史,茶叶产业是我州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我州当前8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相对于其他地区茶叶产业发展的地理环境而言,我们有着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优势;相对于州内其他产业来讲,茶叶产业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成熟的加工技艺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自然环境看,地域优势明显。湘西地处武陵山区腹地,位于著名的土壤富硒带、微生物发酵带和植物群落亚麻酸带“三带”交集区,生态环境极好,是我国重要的绿茶产区,有“中国绿心”之称。产出的茶叶品质独特,具有独特的口感和芳香,氨基酸、茶多酚及磷、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也比其他地区要高的多,这些优势都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
从发展基础看,产业链初步形成。我州茶叶种植面积达31.77万亩,可采摘面积17.69万亩,古丈、保靖、吉首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2017年,总产量7576.35吨,总产值达12.75亿元,每亩产值达7207元,比较效益是明显的,位居州内种植业前列。当前,全州茶叶加工企业达500家,其中省内龙头企业2家,州级龙头企业15家,茶叶年加工能力达到1万吨。“保靖黄金茶”、“古丈毛尖”和“古丈红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2017年,古丈(茶叶)、保靖(茶叶、大米)已进入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名单,全省有3个县,我州占2个。
从发展潜力看,市场前景广阔。茶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是世界公认为的21世纪最大的绿色饮品,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6大保健食品中,茶被列为第一位。据统计,2016年,我国茶叶消费群体已达4.78亿人,茶叶年消费量达到181万吨,消费额2148亿元;茶叶出口32.9万吨,金额约14.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5%和6.25%。2017年,我国茶叶市场消费量达到187万吨,同比增长6万吨,消费额2280亿元,年增长132亿元;茶叶出口35.53万吨,金额约16.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1%和8.4%,茶叶消费人群和市场需求稳定,并呈上升趋势。随着全民养生时代到来,茶叶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茶叶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在总结成绩、分析前景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制约我州茶叶产业发展的几个瓶颈:一是种植规模小。近年来,我州加大茶叶基地建设,古丈县、保靖县、吉首市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与周边铜仁市(170万亩)、恩施州(150万亩)相比,我州的种植规模还有很大差距,甚至不及遵义市的湄潭一个县(60万亩)。二是龙头企业少。我州仅有17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只有湘西新金凤凰1家企业年生产销售收入上7千余万元,其余均在5千万元以下。同时,加工能力不足,部分加工厂设施简陋,设备老化,与标准化、清洁化、品牌化的产业化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品牌影响不大。各县市地域观念强,品牌竞争趋于无序化,还没有形成对外统一的、有影响力的湘西区域公共品牌,茶叶品牌价值尚未进入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榜前100名。全州涉茶企业注册商标63件,国家驰名商标仅有“古丈毛尖”1件,省著名商标只有“保靖黄金茶”1件。四是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目前,我州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技术服务和指导、科研能力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茶叶标准体系建设和推广工作滞后,茶叶检测体系不健全,茶叶专业合作社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能力较弱,服务体系的支撑作用有限。必须一个一个研究解决办法,拿出具体措施,各个击破,全面推进。
下一步,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州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发展座谈会议精神,突出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要重基础,着力加大茶叶基地建设。我们要坚持把基地建设作为茶叶产业发展的基础,突出抓好茶园规模化、有机化和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建成茶叶产业基地60万亩、实现产值50亿元左右,力争五年时间建成100万亩茶园,未来综合产值达到100—200亿元,成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把我州打造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绿色生态茶产地。要大力推进茶园规模化。各县市要扩建茶叶基地,稳步有序地将分散经营的茶园集中管理,推行茶园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茶大户等进行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规模化水平,夯实茶叶产业发展基础。要大力推进茶园标准化。截至目前,我州已建成千亩茶叶标准示范园20余个、万亩茶叶标准示范园4个。茶叶标准示范园在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辐射和带动区域茶叶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坚持科学规划,大力推进茶叶标准园、示范园、精品园建设,加快千亩茶叶标准示范园、万亩茶叶标准示范园建设工作,五年内建成万亩示范茶园10—20个。要大力推进茶园有机化。茶园有机化是提升茶园经济效益的需要,也是茶叶产业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州通过有机茶园认证面积仅有4.1万亩(其中,中绿华夏1.38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12.9%,占可采摘面积的23%。我们要持续以推进有机茶园为抓手,大力推进“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地区”创建工作,积极推行茶叶“三品一标”品牌认证、种植基地GAP(良好操作规范)认证、产品QS(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加工企业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认证,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立茶叶产品溯源机制和市场监管体系,确保企业推进和规范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叶生产,力争五年内绿色食品认证茶叶基地达40%以上,把茶叶产业建成健康、绿色、环保产业。
要强龙头,加快推进茶叶精深加工。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茶叶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方可做大做强。要培育龙头企业。要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培育茶叶产业龙头企业,重点支持湘西新金凤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吉首市)、湘西州牛角山生态农业科技公司、湖南英妹子茶叶公司、保靖鼎盛黄金茶公司、花垣五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州内现有茶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引进茶叶加工企业,集中培育几家销售过亿的茶叶龙头企业,支持潜力大、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相结合的茶叶企业群体,带动全州茶叶产业发展。力争五年内培育茶叶年销售收入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以上、过千万元的50家以上。要推进精深加工。充分发挥我州茶业品质优势,坚持春夏秋茶并重,高中低档搭配,绿茶与红茶并举,初、精、深加工兼顾,科工贸联合,大力推进茶叶新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按照茶叶标准化技术规程和清洁化生产要求,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注重发展高端茶产品,扩大生产袋泡茶及茶多酚、茶多糖和茶色素,丰富茶叶花色品种,发展茶饮料、茶食品、茶日用化工品等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延伸茶叶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要坚持科技兴茶。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茶叶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协会、茶叶经营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茶叶生产主体和组织的作用,建立州、县、乡、村相互配套,服务形式多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茶叶科研体系建设,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结合。整合农业、科技等部门力量,抓好绿色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生产技术、精深加工技术、贮藏保质技术、安全性评价技术、新产品开发及加工工艺创新和新机械研发等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大力实施茶叶从业人员培训工程,培养一批种茶科技户、炒茶制茶能手。积极开展茶艺师、茶叶加工技师、评茶员(师)的培训认证工作,大力引进茶叶种植、加工、营销高层次人才,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要树品牌,全面提升茶叶产业市场竞争力。当前市场竞争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茶叶产业、茶叶企业要抢占市场,提高竞争力,必须打破地域观念,共同打造我州茶叶产业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实现互利共赢,全面扩大湘西茶叶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影响力。要建立质量标准体系。以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富硒茶叶为目标,建立和完善湘西茶叶的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确立科学的技术指标和生产工艺,在茶园建设及管理、茶叶采摘、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推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控制化肥,禁止有害农药的使用,确保茶叶制成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及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步伐,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强化全州茶叶质量评定及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努力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茶叶发展新格局。要全力打造知名品牌。要强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打好生态有机富硒牌,依托神秘湘西文化旅游品牌优势,突出湘西州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引导县市区和州内茶叶企业积极使用湘西州区域公共品牌。要抓好公共品牌管理推广,将湘西州区域公共品牌,作为湘西地区茶叶公共品牌和一级商标,与区域内地域商标、企业商标共同组成三级“母子”商标体系,区域内原有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著名商标、企业商标仍按原有方式运作使用,逐步实现全州茶叶统一使用湘西州区域公共品牌。积极支持企业自主品牌,鼓励支持茶叶企业注重品牌策划,重视品牌打造,加强品牌宣传,争创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强企业竞争力。要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加强茶叶销售网络建设,建设湘西茶叶专业批发综合市场或展销中心,在北京、济南、长沙等城市开设湘西茶叶专卖店、专卖柜和专销区,与州外大型茶业批发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探索市场直销、超市直销、网上直销等销售模式。培育专业化的营销企业,建设专业营销队伍,推进茶叶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大对茶叶品牌的宣传力度,积极组织茶叶企业参加国内外茶博会、茶交会、茶文化节、茶产品展销等活动,在交通干线要道、重点旅游景点等设立宣传广告牌,在省级以上主要媒体进行广告宣传,提高湘西茶叶知名度。
要抓融合,不断扩大茶叶产业综合效益。湘西是湖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也是第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推进“茶叶+旅游”、“茶叶+扶贫”“茶叶+文化”深度融合,既具发展优势,又有发展潜力,必将效益倍增。要加快推进“茶叶+旅游”。紧紧抓住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机遇,积极拓展茶事体验、茶叶休闲、茶村旅游等茶叶新兴业态,实现茶叶种植、茶叶加工和茶事体验、休闲、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建设一批茶叶观光园、专业村和休闲茶庄,不断延伸茶叶产品的产业链与价值链,促进茶叶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要加快推进“茶叶+扶贫”。目前,我州茶农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在适宜种植的贫困村发展好茶叶产业,对实现让每个贫困户有1个以上产业增收项目目标,高质量的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坚持把茶叶产业作为我州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大力推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1带N”的方式与贫困农户结成联股、联利共同体,积极探索资源变资本、资本带产业、产业促增收的扶贫新模式,实现茶企增效、茶农增收。要加快推进“茶叶+文化”。充分挖掘茶文化、民族文化。支持茶文化研究协会、民族文化研究单位、高等院校等机构组织,结合我州武陵山片区茶叶交易中心和茶文化展示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强对我州茶文化的系统研究;搜集整理茶史、茶俗、茶艺、茶歌和我州历史文化名人的茶事逸闻等茶文化素材,丰富茶文化内涵;坚持茶事活动和旅游宣传造势相结合,通过举办茶艺表演、斗茶会、春茶品鉴会等节庆活动,努力提高茶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要建机制,科学推进茶叶产业发展。要建立和完善茶叶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激发茶叶产业的内生动力,确保茶叶产业科学推进、高质发展。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茶叶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州政府成立分管副州长任组长,州农委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发改、财政、经信等职能部门为成员的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拿出具体的茶叶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县市任务,落实部门责任,指导全州茶叶产业发展。县市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将茶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富民产业来抓。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共同推进全州茶叶产业发展。要落实要素保障机制。要加强资金整合力度,整合涉农资金安排茶叶产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良种繁育基地、茶树良种补贴、基础配套设施、标准茶园创建和龙头企业品牌培育、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等环节。要设立茶叶产业发展基金,引导支持茶叶企业融资投资,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参与支持茶叶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银行信贷作用,利用保险、担保增信功能,联合支持茶叶产业发展。引导有实力的茶叶合作组织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租赁、承包、土地入股等土地流转方式,实现茶叶规模化开发。要建立考核督查机制。要建立茶叶产业发展工作督查、考核推进机制,州政府对茶叶产业发展实行目标管理,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州委督查室、州政府督查室要将茶叶产业发展作为重点产业项目进行督查调度,考核评估。对推动茶叶产业贡献突出的县市,在州级茶叶产业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扶持;对重视不够、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县市,在茶叶产业项目和资金安排上予以调减。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贡献突出的茶叶企业、茶馆(楼)、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给予适当奖励。(龙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