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是一篇民生大文章,事关人民幸福美好生活。
让“菜篮子”装满幸福感,2023年,成都市青白江区印发《青白江区农贸市场提质升级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分批分类开启全区农贸市场“爆改”工程。如今,三年行动接近尾声,全新的农贸市场形象成为一抹抹亮色,为传统商业市场增添了更多生机与活力。
青白江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基础原则之上,我们通过规范一批、提升一批、关停一批、投运一批、建设一批,全区农贸市场稳步朝着规范化、现代化方向迈进,形成了农贸市场与城市更新协调发展的局面。”
促流通,乡间邻里“大舞台”
眼下,樱桃进入收获季,在青白江区清泉镇,又到了果农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因为樱桃“娇气”,所以采摘、储存、运输等销售准备一刻也不能懈怠。
“樱桃成熟期短,对我们来说便是争分夺秒,虽说时间紧迫,但也并不感到担心。”果农杨文财表示,“按照以往经验,樱桃市场需求量大,销售门路很广。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在我们本地清泉第一综合市场实现交易。”
清泉镇就有着成都“东山五场”之称。商贸文化一脉相承,如今的清泉第一综合市场已是区域内最典型的集贸市场,每逢单号日,前来“赶场”的人络绎不绝。
清泉农贸市场经营管理方成都市全兴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丹表示:“该市场已经存在十多年,是清泉镇最大、售卖种类最齐全的大型综合市场,既能满足居民购物需求,同时也为周边农户自主创业提供了场地。”
为扮靓这座乡间邻里“大舞台”,市场换新颜成为普遍期待。
“近些年,通过优化市场功能分区、推动市场硬件升级、规范市场管理等举措,市场整体环境得到极大改善。”陈丹拿出前后图片对比后说道,“相比几年前,明亮、整洁、舒适、放心、智慧等关键词目前均有所体现。”
此时此刻,市场的“面子”更足了,“里子”更厚了,洋溢在居民与商家脸上的笑容也愈发浓郁。商户叶长兵在此开店已超过十年,是目睹市场全程变化的亲历者与见证者:“看着干净整洁的购物环境,我们由衷感到高兴,围绕食品安全这一先决条件,市场变化可谓正中买卖双方需求。”
两头抓,商务为民“实践场”
农贸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另一头连着大小商户的“钱袋子”。作为民生建设的前沿阵地,青白江区不断强化农贸市场作为城市基本功能和公共配套设施的公益属性。
走进青白江区团结农贸市场,浓浓的城市烟火气迎面扑来。不同于他处,这里位于闹市中心,市场所在区域与各种现代化商业临街临巷,消费者拥有足够大的选择空间,即便如此,此处仍是附近数以万计居民的首选地。
吴阿姨刚买了满满一大袋新鲜蔬菜,正准备回家做午饭。“这里的菜很新鲜,价格也亲民,品质有保障,附近几公里居民基本都在这里买东西。”
随着农贸市场功能越发健全,其核心服务正成为城市便民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团结农贸市场市场主任彭英亮表示,“提升农贸市场综合质量就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市场几经优化,就是为了给消费者带来满意的购物环境,给商户带来更好的经营环境。”
把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作为人民群众满意的便民利民惠民工程。在改造过程中,团结农贸市场重点针对软硬件设施问题加以提档升级,加快推动智慧化市场建设。
“一进门,在电子大屏上就能看到市场商品的价格变动、农残检验等信息,通过实施信息公示、交易溯源、联网监测等智慧化管理,可为消费者与经营户双方建立起公开透明的交易场所。”彭英亮说。
“小市场”连接着“大民生”,从乡镇流通中心的清泉农贸市场,到城市核心地段的团结农贸市场,均可清晰地看到,农贸市场这块“实践场”充满了商务为民的鲜明特质。
青白江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区数十个农贸市场各有特色,各有侧重点。总体来讲,青白江区正以龙头骨干市场为引领,多业态、全覆盖,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形成满足不同人群生活需求的农贸市场(一级、二级)、生鲜超市、便民菜店三级农副产品服务网络,旨在打造现代化农贸市场体系。(伊佳 代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