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大食物观”的理解及对《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解读,将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内容展开。
“大食物观”破解新时代“吃饭问题”。什么叫新时代的“吃饭问题”?它包含了三个层次问题:首先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这是基础;其次是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的食品安全保障;最后是消费者更期待吃出营养、吃出健康。
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不容忽视。随着消费升级,居民膳食结构已从“吃饱”转向“吃好”,肉蛋奶、功能性果蔬等高品质食物需求激增。这种转变要求我们必须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同时积极加快食物结构优化、应对新的食物需求变化。
新时代的“吃饭问题”核心在于营养健康转型。当前我国居民面临双重营养挑战:一方面是能量过剩所导致的肥胖问题;另一方面是微量营养素缺乏所导致的“隐性饥饿”问题,即使体重正常也可能存在微量营养素缺乏。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已不仅限于超重肥胖人群,一些膳食结构失衡的正常体重人群也会发生。为此,农业农村部于2018年成立农产品营养标准专家委员会,7年来已制定30余项营养序列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标准,覆盖从品种选育到生产调控、采收储运全程技术规范,引领指导目标营养素的最大化保留和活性保持。
践行“大食物观”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首先是多元化供给。一是食物来源结构的多元化,要拓宽食物供给渠道,提高食物来源结构的多元化水平,不仅向耕地和植物动物要食物,还要进一步开发草原森林海洋资源,挖掘微生物资源供给潜力。二是食物产品构成的多元化,要增加食物供给种类,提高食物产品构成的多元化水平。除了粮食,还要增加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供给,既保障传统的以口粮为主的粮食安全,也保障肉蛋奶蔬果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安全。三是依靠科技创新拓展食物来源、加快食物产出效率、创新食物新形态。
其次是营养导向发展。新《纲要》最鲜明的标签就是营养导向,顺应新时代的营养健康要求,更加关注“舌尖上的营养健康”。一是要立足构建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新型关系,逐步形成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二是要顺应新时代的营养健康要求,食物生产的目标要加快向以营养为导向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转变。
最后是绿色低碳。在生产方式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可持续的原则,不断推动种养结合循环经济、绿色投入品、耕地保护、适度加工、综合利用的绿色高效技术创新,实现生产加工全流程低碳、全营养利用。在食物流通环节,要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减少食物从运输、加工到餐桌等各个节点的食物损耗浪费。
“大食物观”引领新的国家食物营养发展战略。新《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加完善,食物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持续提升。食物消费结构向营养健康型转变,食物与营养摄入更加均衡合理,居民营养健康状况也将进一步改善。
新《纲要》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营养导向,有三个鲜明的变化。
变化一:从关注特定人群转变到关注全人群的营养健康。
变化二:从关注大豆、奶类重点农产品转变到关注主粮作物、果蔬等营养强化。
变化三:从关注鲜活农产品为主转变到更加重视食物加工过程营养保持。
新《纲要》围绕营养型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和食物消费以及生活方式调整、食物营养发展的基础支撑,设置了六项重点任务。
重点任务一:增加优质蛋白质食物供给和消费。
重点任务二:促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供给和消费。膳食纤维促进我们消化系统健康运行,是消化系统健康的“清道夫”。
重点任务三:加快营养型食物研发和加工。《纲要》提到良种培育和装备研制,从品种着手。同时,重点推进农产品营养高值化加工,制定营养素保持(低损耗)的烹饪标准。
重点任务四:传承和推广饮食文化。大力发扬中华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推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吃动平衡、绿色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
重点任务五:加快构建食物与营养供给保障体系、健全食物与营养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等。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保障,加强营养导向型农业生产,建立营养保全的加工技术规范,配备专业营养师开展膳食指导,避免因烹饪不当所导致的营养素流失。
重点任务六:健全食物与营养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例如,多维度完善制度保障,制定营养强化食品标准,建立农产品营养评价体系,加强全产业链营养标签管理等。
新《纲要》立足新时代,面向新需求,系统谋划和部署推进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的重大战略,对于推动食物系统全面转型升级、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筑牢建设农业强国的坚实保障,对于全面控制营养不良及营养相关慢性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筑牢建设健康中国的食物基础,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