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总工程师葛毅强:让大食物观与新质生产力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5-30 11:10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编辑:李方冰

食品产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民心产业和常青朝阳产业。新时代的食品产业,既是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更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载体,肩负着保障食物安全、推动营养升级、引领消费变革等历史使命重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产业及其科技创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均明确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今年农业农村部2月联合卫健委、工信部联合出台《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联合科技部、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这些政策举措,为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自“十五”以来,一直负责食品产业科技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十三五”后,作为国务院批复成立的科研管理专业机构,以食品加工重点专项管理服务为主线,不断深化产业科技理念,提升专项实施效能。“十四五”期间, “食品制造与农产品物流科技支撑”重点专项已立项51个项目,国拨经费支持超过11亿元,通过专项的实施,食品科技基础研究水平显著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科研范式演变正深刻重塑全球格局,食品科技领域也迎来了多元化、跨界融合与数字化创新的深度变革。人工智能、下一代生物技术、革命性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前沿科技在食品领域加速应用,展现出巨大潜力与广阔前景。食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面向“大食物观”引领下的多元食物供给体系,生物合成食品、植物基食品、昆虫蛋白等新型食品不断涌现,餐饮外卖、直播电商、预制菜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人工智能更是深度渗透到食品生产、加工、消费的各个环节。多学科交叉融合,正推动食品产业迈入新质食品制造的崭新时代。

在此背景下,深入研讨大食物观与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把握时代脉搏的战略思考,更是共筑产业未来的重要实践,也是大食物观与新质生产力的一次融合。为此,就下一步工作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要持续加强体系化技术攻关,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敢于探索“无人区”,勇于实现换道超车,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破解制约食品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二是要强化产业导向,紧密围绕食品产业实际需求,打造多元化、场景化的示范应用,加速技术模式熟化,加快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三是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让企业成为创新的 “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畅通技术突破、产品创制、示范应用、产业发展的全链条路径。四是要加强学科交叉、技术耦合、跨界融合和协同创新,大力培育现代食品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积极开拓新领域、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动能。五是要注重人才培养与平台建设,打造一支跨学科、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快构建与食品科技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平台体系,优化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概念验证中心、创新联合体等各类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全面提升食品科技新质生产力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