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唐成 牛安春 王淑军)2025年5月,浙江余姚姚北实验学校食堂绞肉机内现活蛆的视频,将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推向风口浪尖。家长陪餐制度的“突击检查”揭开了后厨的遮羞布,而这场“蛆虫盛宴”背后,折射出的是校园食安监管的系统性失灵。
近年来,从“鼠头鸭脖”到“臭肉预制菜”,类似事件屡屡发生,暴露的不仅是管理漏洞,更是制度执行、技术赋能与社会共治的多重缺失。《食安前言》专家组结合典型案例,剖析问题根源,并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分析五案例,校园食安问题的冰山一角
案例一:余姚“蛆虫绞肉机”事件(2025年)。余姚事件中,曾获“浙江省A级食堂”称号的学校因设备清洁不彻底、检查机制失效、应急响应迟缓导致活蛆滋生,家长监督权被架空,投诉无门。这一案例揭示“荣誉标签”与“实际管理”的严重脱节,暴露了日常监管的形式化。
案例二:上海学生集体呕吐事件(2025年)。学生用餐后出现中毒症状,疑似食品加工过程中交叉污染。事后发现食堂操作流程不规范,智能监控设备形同虚设。
案例三:兰州预制菜争议(2025年)。某职业学校将工业化预制菜直接倒入餐具供学生食用,引发营养与安全担忧。此事件折射出成本压缩与食品安全之间的深层矛盾。
案例四:云南“臭肉事件”(2024年)。某中学食堂使用变质肉类制作晚餐,家长围堵学校抗议。调查发现食材供应链存在腐败,采购环节缺乏透明追溯机制。
案例五:江西“鼠头鸭脖”事件(2023年)。学生质疑食堂饭菜中的异物为鼠头,校方却坚称是鸭脖,最终经专家鉴定为鼠头。事件反映出学校与监管部门“捂盖子”的惯性思维,以及舆情应对的信任危机。
二、破局之道:制度、技术与市场的三重变革
在制度层面,要解决从“纸面责任”到“穿透式监管”的问题。
建议落实“三级责任体系”,借鉴河北桃城中学建立的食品安全“校长-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体系”,明确要求校长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通过三级管理,河北桃城中学食品安全工作成就斐然,其做法如下:校长李树托,每月初主持召开食品安全工作例会,总结上月、部署本月的食品安全工作并率先垂范落实好校领导陪餐制。食品安全总监王双柱,负责建章立制、食材采购、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员工培训考核等工作,每周进行一次食品安全排查,每月进行一次食堂工作调度并向校长汇报。食品安全员李忠全负责日常的日巡查、周排查、月调度,检查食堂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包括食材的储藏运输、分类检查、食品的加工,烹制、保温、售卖、留样、餐具消杀、员工健康检查、环境卫生消杀等工作,落实对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控。学校将食品安全工作考核结果与问责挂钩,具体实施如下: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校长免职并罚款12个月工资,食品安全总监免职并罚款六个月工资,食品安全员免职并罚款3个月工资。发生一般食品安全事故,视情节给与校长相应处分,给予食品安全总监处分并罚款3个月工资,给与食品安全员罚款2个月工资。发生轻微食品安全事故,给与食品安全总监警告处分,给予食品安全员罚款1个月工资。通过考核与问责挂钩机制,学校各个层面的负责人都能尽职尽责,确保广大师生的食品安全。
建议强化家长参与权,借鉴江苏盐城“晒菜群”和陕西潼关的“扫码监督”模式,通过实时公开后厨操作、食材采购信息,赋予家长实质监督权。潼关县要求家长代表每周陪餐,并通过智慧系统查看后厨画面,实现“透明化共治”。
要强化技术赋能:从“人防”到“智防”。建议构建AI智慧监管网络,推广湖北“鄂食安”平台、亚略特“明厨亮灶”系统等,利用AI边缘计算实时监测后厨操作。例如,AI可自动识别未戴口罩、有害生物入侵等风险,并即时预警。
建议全链条溯源管理,四川芦山县通过“责任链-供应链-监管链”三链协同,要求食材配送企业开具国家追溯系统合格证,并实行“双人联检”入库制度,确保食材源头可控。
要建立市场机制,用“信用评级”倒逼企业自律。比如引入第三方评估与黑名单制度,对食堂承包企业实施信用评级,参考湖北“包保等级”划分,将评级结果与招标资格挂钩。屡次违规者纳入黑名单,禁止参与学校供餐业务。比如推动“优质优价”采购竞争,如盐城实行食材公开招标、集中采购,通过市场竞争筛选优质供应商,并建立责任追溯链条,避免低价劣质食材流入校园。
三、未来图景:破解校园食安的“不可能三角”
校园食品安全涉及“成本-质量-安全”的平衡难题,需通过以下路径实现破局。
一是财政保障与成本透明化,政府增加专项补贴,公开餐费收支明细(如潼关县通过智慧系统公示费用),杜绝“暗箱操作”。二是社会共治常态化,建立家长、媒体、第三方机构联合监督机制,定期发布“食安白皮书”,形成舆论压力。三是法律惩戒刚性化,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提高违法成本(如余姚事件中法律罚款上限仅10万元,威慑力不足),对失职者追究刑事责任。
余姚的“蛆虫”撕开了校园食安的遮羞布,但也为系统性改革提供了契机。唯有将制度刚性、技术赋能与市场机制深度融合,才能让“阳光食堂”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孩子“舌尖安全”的坚实屏障。当监管从“救火”转向“防火”,从“人治”升级为“智治”,校园餐桌才能真正成为党和政府放心、家长放心的“幸福餐桌”。
专家简介:
唐成系国家市场监管系统干部、高级工程师,曾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任AIM China主持工作副秘书长,负责“中国食品(产品)安全追溯平台”运行推广,长期从事食品安全宣传、投诉维权、品牌建设、质量追溯、标识编码、扶优打假等工作,是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计量大学客座教授,农工党中央经济委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委社法委副主任兼秘书长。
牛安春系新利18官方备用网站 社委委员、主任记者、编委委员、副社长,为食品产业发展服务二十余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十几年,是中国食品安全大会执行秘书长、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智库秘书长,全面负责“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大会”,是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理事。
王淑军系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任,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副主任,是国家认监委食品安全类认证技术工作组专家、国家级检验检测实验室评审专家,民盟中央科技委委员,北京工商大学硕士生校外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