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舌尖上的安全:粗粮不“粗”,玉米最会骗人

2025-09-09 09:51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樊超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刘建伟)清晨六点,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早已人声鼎沸。张师傅驾驶着小货车,来回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为自家超市采购粗粮。“现在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粗粮销量比以前好了不少。”张师傅边说边抓起一把黄澄澄的玉米碴,“但这种颜色特别鲜艳的玉米产品,我一般不敢进。”

张师傅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玉米“美颜术”:谁在制造粗粮陷阱?

在河北某食品加工厂,玉米正经受一场“变形记”。流水线上,原本品质各异的玉米经过打磨、添加、着色等工序,变得色泽金黄、颗粒饱满。厂里技术人员透露:“有些玉米原料存放时间较长或品质较差,我们会使用一些食品添加剂来改善外观和口感。”

这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粗粮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一些不法商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将低成本采购的霉变、虫蛀玉米与好玉米混合加工;或是过量使用漂白剂、着色剂、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让品质差的玉米产品“改头换面”。

“玉米本身是个好东西,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范熠表示,“但一些经过‘精心打扮’的玉米产品,不仅营养价值大打折扣,还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美容”玉米背后的健康隐患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近年来在对玉米制品的抽检中发现,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较为突出。

“玉米产品最常见的问题是滥用柠檬黄、日落黄等合成色素。”该中心风险监测室主任博士告诉记者,“一些商家为了使产品看起来更加金黄诱人,往往超过标准规定使用色素。”

更令人担忧的是霉菌毒素污染。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指出:“玉米在生长、储存过程中容易受到霉菌污染,特别是黄曲霉毒素B1,是一种强致癌物。一些不法商家将霉变玉米与好玉米混合销售,消费者很难辨别。”

在江苏省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去年曾查处一起案件,某企业使用霉变玉米加工玉米粉,黄曲霉毒素B1检测值超标近10倍。这些玉米粉主要流向周边地区的小餐馆和食品摊贩。

粗粮不“粗”:技术加持下的真假难辨

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粗粮细作成为趋势,但也给消费者辨别真伪增加了难度。

“现在市场上的玉米产品琳琅满目,有玉米碴、玉米面、玉米糁、即食玉米片等,普通消费者很难从外观上判断品质。”范熠说,“一些精加工的玉米产品,虽然口感更加细腻,但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损失严重。”

记者走访多家超市发现,同样标注为“玉米面”的产品,价格差距却很大。最便宜的每斤仅2.5元,而一些品牌产品则卖到8元以上。当被问及为何价格差异如此之大时,销售人员大多表示“不清楚”或归结为“品牌不同”。

业内专家透露,低价玉米产品很可能使用了陈化粮或品质较差的原料,加上过度加工,其营养价值大大降低。“这违背了人们吃粗粮追求健康的初衷。”罗云波说。

认证标志难辨真假,消费者如履薄冰

面对市场上鱼龙混杂的玉米产品,消费者往往依赖各种认证标志做出选择。然而,这些标志本身的可信度也正在受到挑战。

“现在很多玉米产品包装上都印有‘绿色食品’、‘有机认证’等标志,但真伪难辨。”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我们接到多起投诉,消费者花高价购买的‘有机玉米面’,经检测竟然有农药残留。”

认证机构监管存在漏洞是不争的事实。有的企业通过与认证机构“合作”,轻松获得各种认证标志;有的甚至直接仿造认证标志,虚假宣传产品品质。

“第三方认证本应是品质保证,但在利益驱动下,一些认证机构放松了标准,甚至沦为企业的‘图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认证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人士说。

从田间到餐桌:监管亟待加强

保障玉米产品质量安全需要从源头抓起。

在东北某玉米主产区,记者看到田间地头堆放着大量玉米,有的没有任何防雨防潮措施。“如果遇到雨天,这些玉米很容易发霉。”当地农民表示,“但是没办法,储存条件有限,收购商压价又厉害,能卖就卖了。”

加工环节的监管同样重要。目前,我国对玉米制品的食品安全标准尚不完善,特别是对不同品类玉米产品的添加剂使用规定不够细化,给不法企业留下了可操作空间。

“市场监管部门抽查检测往往侧重于安全指标,对营养成分含量是否与标注相符关注不够。”范熠认为,“这导致一些企业钻空子,用低价劣质原料生产所谓‘粗粮’,实际上已经失去粗粮的营养价值。”

明明白白消费:如何选购优质玉米产品?

面对琳琅满目的玉米产品,消费者该如何选择?

专家建议,首先不要过分追求外观。“天然玉米产品颜色并不均匀,呈现出自然的淡黄色。如果颜色过于鲜艳,很可能是添加了过量色素。”罗云波说。

其次,要学会看标签。“注意查看配料表,越简单越好。如果发现有很多不认识的化学名词,最好谨慎购买。”范熠提醒消费者,“同时关注营养成分表,特别是膳食纤维的含量。”

此外,价格也是一个参考因素。“明显低于市场价的玉米产品,很可能是用陈化粮或劣质原料加工的。”

最后,专家建议消费者尽量选择大商场、超市购买品牌产品,并保留购物凭证。“相对于农贸市场,这些渠道的产品来源更可追溯,即使出现问题也便于维权。”

粗粮不“粗”:呼唤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诚信回归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产量超过2.6亿吨,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9%。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玉米及其制品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但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健康发展不能仅靠市场自发调节。

“迫切需要完善玉米制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全过程监管,特别是对小作坊、小加工厂的监督检查。”罗云波强调,“同时要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不法商家不敢违法。”

范熠则认为,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自律同样重要:“企业应该认识到,食品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靠欺骗消费者可能获得短期利益,但长远来看必定会被市场淘汰。”

傍晚时分,张师傅结束了一天的采购。他的小货车上,各种粗粮堆积如山,但颜色特别鲜艳的玉米产品却很少。“做食品就是做良心。”张师傅说,“我不能保证我的顾客都是专家,但至少我能保证从我这里卖出去的东西对得起良心。”

粗粮不“粗”,背后是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的发展与规范,是商家的诚信与担当,更是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与健康。当玉米不再“骗人”,当粗粮真正回归本色,我们的餐桌才会更加安全、更加健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