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从国家层面为人工智能发展设计了“顶层路线图”。《意见》提出,要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当下,我国农业生产正面临劳动力老龄化、气候变化风险加剧等多重压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有利于最大化节约资源、提升效率、稳定产出,从靠经验转为靠数据,为端牢“中国饭碗”注入确定性。
随着生产力革命在田间推进,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各种变化:农业智能终端设备不断上新、用智能农机实现无人化种地、植物工厂可智能调温灌溉、数智管理平台将乡村和农田数据汇入“一张图”管理、采摘机器人和巡田机器狗相继投入应用……用AI种地,正从构想变为现实,深刻重塑农业的生产结构和逻辑。
在种业端优化了“农业芯片”的研发范式。传统育种周期长、偶然性大,而人工智能驱动的育种体系通过模型和大数据分析,可以更精准地预测亲本选配和后代性能,缩短育种周期,大幅提升优良品种的选育效率。
在生产端实现了“机器换人”与“精耕细作”。智能农机与农业机器人可24小时不间断完成农事作业,通过智能感知、精准控制、协同作业,减少人为出错率,将农业生产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在决策端构建起智慧农业“超级大脑”。通过集成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平台与深度学习算法中枢,实现农业生产全流程的智能感知、动态模拟与精准决策,形成覆盖耕作规划、环境调控、病虫害预警、市场预测等关键环节的闭环管理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产业模式跃迁。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迈向“指尖管理、智慧决策”新阶段的征程。
怎么做?《意见》指明了行动方向:一要加快人工智能驱动的育种体系创新,支持种植、养殖等农业领域智能应用。二要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三要加强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管理、风险防范等领域应用,帮助农民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和水平。
可以预见,随着《意见》的落地实施,人工智能将成为助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引擎,让每一粒种子都找到最优生长路径、每一寸土地都释放最大生产潜力,在“人工智能+”的浪潮里,期待看见未来农业释放更多的可能性。(郭诗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