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院士领衔论稻作 共探高产新路径

2025-08-25 09:00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李方冰

日前,全国第二十一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在重庆举行。这场会聚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0余名科研工作者的学术盛宴,以“科技创新引领水稻优质高产,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题,4位院士领衔开讲,80余位正高级专家献智,48位专家学者的高水平报告聚焦育种创新、绿色栽培、智慧农业等前沿领域,为我国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顶尖阵容论道 勾勒稻作新图景

开幕式后,一场关乎水稻产业未来的“头脑风暴”火热展开。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深耕粳稻产业,以《我国粳稻生产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系统解析产业发展脉络,为粳稻提质增效指明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详解“生物四性综合育种”理论,从遗传本质层面破解品种改良密码;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带来“水稻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进展”,展示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智慧农业技术如何让“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为历史;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聚焦“水稻品种改良与单产提升”,提出“高产不牺牲品质、优质不降低产量”的协同育种新路径。

四位院士的报告既有战略高度,又接地气。“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每个技术突破都连着农民的钱袋子。”来自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博士郭春林听得格外认真,笔记本记满了“绿色栽培”“高产低碳稻作技术”等关键词。

学术盛宴开讲 技术创新亮点多

会议干货满满,48位专家学者分三个会场同步开讲,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机理,全方位覆盖水稻产业关键点。

在绿色栽培领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张卫建探讨“科学公正评价作物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为稻作低碳发展提供量化标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员徐富贤解析“我国再生稻生产现状与科技创新”,分享四川再生稻轻简栽培经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侯立刚带来“苏打盐碱水田全程绿色改良技术”,让盐碱地变粮仓不再遥远。

品种与品质改良同样亮眼。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钟旭华揭示“水稻生长发育的若干定量关系”,为精准调控提供理论支撑;海南大学研究员聂立孝研究“环境因子对有色稻功能物质的影响”,让黑米、紫米更具营养价值;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王丹英关注“水稻后期叶片转色与氮素利用”,为籽粒饱满度提升找窍门。

晚间的研究生论坛上,15位青年学者围绕“秸秆还田”“再生稻抗逆性”“绿色高效稻田生产新动力”等主题展开交流,年轻的脸庞上透着对科研的热忱,让这场学术盛宴更添活力。

山城实践亮眼 科技扎根田间

重庆的水稻创新实践成为会议热议的“活教材”。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分赴长寿、永川两地实地考察。在长寿区云台镇八字村中国水稻研究所西南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核心科研基地,188个水稻新组合长势正旺——胡培松团队选育的“华浙优210”穗大粒满,亩产稳超千斤且米质达国家一级;重庆市农科院培育的“渝香203”连续15年稳居重庆主导品种,其升级版“渝香优8133”更是斩获“全国十大名优籼稻”。这片122亩的核心区,年均测试348个新组合,已推动“渝红优593”等一批品种通过审定。

据悉,研究中心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与长寿区人民政府三方共建,锚定重庆和西南地区水稻现代种业和稻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目标,以高效解决重庆和西南地区水稻种源“卡脖子”难题和稻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力不足为根本,探索构建国家、省(直辖市)和区(县)三级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打造立足长寿、服务重庆、面向西南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永川区来苏镇观音井村的再生稻试验示范基地同样令人瞩目。“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超吨粮的标牌下,稻浪翻滚。当地集成的“宜机化区中稻—再生稻全程轻简优质丰产栽培技术”2次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连续6年入选重庆农业主推技术,2023年、2024年连续实现两季亩产超吨粮,让“一种两收”成为现实。

“这些实践让理论落地有了生动注脚。”参会代表纷纷表示,重庆在山地丘陵区的水稻科技创新,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而这场学术研讨会,将把智慧的种子播向更广阔的田野,助推水稻产业迈向优质高产的新征程。(邓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