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和顺县地处太行山之巅,北纬37度黄金纬度线上。其山大坡广,水草丰盛,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这里平均海拔1300米,年平均气温6.3摄氏度,无霜期12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31.9毫米,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和顺气温低、无霜期短、降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的独特小气候特征,铸就了和顺肉牛产业的黄金牧场带。
县域内2.21万公顷无工业污染的天然草场,与富含锌、硒、钠、钾、镁等10余种矿物质的山涧泉群交织,构建起“高山草甸+矿泉滋养+温差淬炼”的生态闭环,赋予和顺肉牛难以复制的“自然好牛”品质基因。
和顺县海拔高低差异大,地形复杂,植物群落种类分布各不相同,几十种优质的牧草和中草药遍布山间坡地。全县境内土壤纯净,无重金属污染,地产饲草料生长周期更长,蛋白质、糖分等营养物质积累更多。和顺肉牛以“夏秋放牧、冬春补饲”的饲养方式为主,其食百草、饮矿泉、呼吸新鲜空气,经检测,和顺牛肉达到绿色食品认证要求,部分指标已可比肩国际高端牛肉。
和顺肉牛产业的独特性在于“生态+文化”的双重基因。作为“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和顺将“人牛共生”的农耕智慧深植产业内核。从“优选牛、养好牛”的养殖传统,到传说叙事,再到“和顺肉牛”地理标识产品的产业架构,和顺将文化符号深度嵌入产业链,文化软实力的塑造为和顺肉牛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每年举办的赛牛大会不仅是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盛会,更成为传承“牛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种“爱牛、养牛、惜牛”的人文传统,与现代农业经营理念深度融合,激发起全民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的热情。
自20世纪70年代成为全国首批黄牛改良试点县,和顺肩负国家肉牛改良使命已逾半个多世纪。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依托太行山生态优势,通过持续技术积累和改良繁育,实现六代良种赓续。2002年,和顺肉牛被原农业部认定为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山地类群,2011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突破,夯实了和顺肉牛特色产业发展之基。
截至2024年底,全县肉牛饲养量达8万头,存栏母牛3.2万头,是全省规模最大的母牛繁育和养殖基地,实现了高品质肉牛、牛群结构及育种攻关等方面质的飞跃。
立足独特生态资源优势,和顺县政府创新推行“政策引导+科技支撑”双轮驱动模式,加速肉牛产业升级进程。通过“见母必留”生产补贴机制、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区等政策工具,系统推进散养模式向集约化养殖转型。目前已建成172座养牛园区,培育了12家养牛龙头企业,发展了70多个家庭牧场,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引领、家庭牧场协同、园区养殖为主要模式的“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矩阵。在品质溢价效应驱动下,核心种质资源价值持续攀升——能繁母牛单头估值突破2.5万元,6月龄牛犊市场溢价率达30%,同月龄肉牛较区域均价每头高出2000~3000元,彰显出强劲的品牌附加值。
随着“生态牧场、科技创新、品质肉牛”三位一体发展理念的深度渗透,产业共识已转化为品牌核心竞争力,为和顺肉牛构建起坚实的市场公信体系。如今,肉牛产业已经被纳入和顺县经济发展核心规划,在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获得全方位保障。
立足太行山生态腹地,和顺县以“和顺肉牛特色产业发展”为底蕴,正全力推进科技引领、建设智慧农场、深化校地合作、龙头培育、链条延伸与集群打造,驱动产业向更高水平跃进。同时,通过“和顺肉牛”地理标志品牌的战略化宣推,加速着传统畜牧大县向现代化农业强县的转型。这一品牌价值的深度挖掘与价值释放,不仅是特色农产品破局的关键,更是撬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支点。在生态与科技的共振中,和顺肉牛产业正昂首阔步,谱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张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