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李美娜 记者程家武)滁州市市场监管局以改革破题、用创新赋能,在全省率先探索“研发+生产”准营模式,通过制度创新打破食品产业研产分离瓶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破局传统模式 首证突破激活创新基因。
作为拥有593家食品生产企业、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重镇,滁州曾长期面临“研发成果落地慢、转化成本高”的发展痛点。传统模式下,食品企业研发与生产场地割裂,新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平均周期长达12个月,试错成本居高不下。
安徽金禾实业的转型实践成为改革的生动注脚。这家年营收72亿元的全球食品添加剂领军企业,过去因研发中心无生产许可、生产车间缺检测功能,不得不让新产品在实验室与产线间反复“长途跋涉”。滁州市市场监管局组建特派员团队开展全流程诊断,首创《“研发+生产”申报指南》,明确9项“共用”标准,于2024年10月为其颁发全省首张“研发+生产”许可证。改革成效立竿见影:企业新产品研发周期压缩50%,节约试错成本超1000万元,首批创新产品预计新增产值2000万元。
全链培育推广 改革红利辐射产业集群。
金禾实业的“首证效应”迅速转化为产业升级的“乘数效应”。滁州市市场监管局将改革经验固化为可复制模板,建立食品生产帮扶特派员制度,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截至目前,已为425家次企业发放包含政策工具、技术指引的“惠企盒”,收集解决企业需求125条,指导安徽王小卤、天凯生物等企业完成研发中心改造并获证。
改革不仅带来效率提升,更推动产业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升级。该局帮助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导入HACCP、ISO9001等先进管理体系,建成可视化智慧监管平台,并指导企业参与制定《食品生产企业绿色制造评价规范》国家标准。2025年5月,王小卤、天凯生物相继获证,标志着“研发+生产”模式从单点突破迈向规模推广,相关经验被《中国质量报》专题报道并在全省推广。
生态集聚效应 总部经济重塑产业格局。
“研发+生产”模式的制度创新,正转化为滁州食品产业的生态吸引力。馥松食品负责人坦言:“金禾实业的‘研产一体化’模式,让我们看到了滁州营商环境的先进性。”2024年以来,依托精准服务形成的产业生态,滁州成功吸引王小卤、馥松食品、花洁集团等11家领军企业将总部、研发中心或品牌中枢迁入,构建起高端资源聚合的产业发展高地。
数据印证着改革的实效:2025年以来,全市新增绿色食品项目125个,产值超100亿元,规上食品生产企业达191家,2024年度食品安全“省对市”考核位列全省第一。从金禾实业的“首证破局”到产业集群的“生态蝶变”,滁州以“研发+生产”准营改革为支点,撬动食品产业向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高地加速迈进,为全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滁州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