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王正心) 受农村地域广、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维权意识不足等原因,农村地区成为了假冒伪劣食品“重灾区”,不仅侵害了正规厂商的品牌权益,更是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扰乱市场秩序。近年来,宁波市海曙区市场监管局扎实推进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成效。为深化实施“千万工程”,巩固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综合治理成果,着力解决农村食品安全突出问题,该局今年3月再次深入推进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
“专班式”组建,筑牢责任根基。该局成立以局党委书记为组长、各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科所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食品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责任分工;发布《海曙区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制定详细的工作任务清单与时间表;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农村区域细致划分,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召开专题部署动员会1次、动态工作推进会1次,要求专班成员定期汇报工作进展,确保整治工作按计划、有步骤稳步推进。
“地毯式”排查,涤荡假劣食品。海曙区共有165个行政村,实有农村及城乡接合部食品经营主体约1940家,农村食品小作坊63家,农村及城乡接合部小餐饮约3800余家,2024年以来查办农村食品案件177起。该局加强农村地区食品小作坊监管,2024年共取缔4家卫生差、不符合要求的小作坊,确保农村食品源头质量安全;优化实施监督抽检,因地制宜制定抽检计划,对重点区域、商户、高风险食品,加大监督抽查力度,2024年完成农村地区及城乡接合部食品监督抽检2135批次;强化双随机覆盖检查,以镇村农贸市场及周边、人口聚集区等为重点,对农贸市场摊位、小食杂店、中小型超市等经营主体进行全覆盖检查,建立规范的农村食品流通供应体,3月以来,累计检查经营户312家次,发现问题线索2条,立案2起。
“联动式”执法,凝聚整治合力。该局积极加强与公安、农业农村、商务、供销社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了联动执法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对农村假冒伪劣食品违法犯罪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形成打击合力。此外通过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促进食品生产主体规范转型,2024年度共提升37家小作坊“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阳光化”;针对农村地区校园食堂、养老机构食堂、小餐饮店等,推进食品安全分域治理模式,做到硬件改造与规范提升“两手抓”;以“浙食链”深化应用进一步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责任,健全食用农产品的准入制度,推动农村地区1300余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激活“浙食链”。
“常态化”宣传,增强防范意识。增强食品安全宣传力度,在各村的宣传窗、LED屏上投放食安宣传海报、宣传标语等,让消费者意识到山寨产品、“三无”食品危害;多措并举创新宣传方式方法,通过“你点我检”进乡村、拍摄食安宣传短视频等方式不断拓宽宣传覆盖面;定期组织人员到文化礼堂、校园开展食安讲座、志愿服务,持续提升农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辨别能力;在大型商超、偏远山区设立乡村消费维权服务站,全力做好消费咨询、投诉、举报等消费维权工作,着力提升农村消费纠纷快速解决能力,共同营造农村食品安全放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