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潘多亮)为进一步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监管效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期,重庆市潼南区食药安办赴重庆市潼南区市场监管局、重庆市潼南区农业农村委开展专题调研,聚焦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及食用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两大关键议题,深入剖析问题,积极探索协同监管新路径。
本次调研围绕市场监管部门、农业农村部门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情况展开重点研讨。目前,两部门食用农产品不合格率存在较大差距,这一现象成为此次调研关注的焦点。同时,食用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议题也被纳入调研范畴,旨在推动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市场竞争力提升。
调研过程中,潼南区食药安办对两部门食用农产品现有抽检依据、具体抽样过程、检验指标、考核指标以及重点专项任务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了解。此外,针对食用农产品知识产权前段申报、中段保护、末端产生经济效益等环节,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分析,探索如何打通知识产权全链条,赋能产业发展。
经过充分调研与深入探讨,潼南区食药安办指出要在制度机制和协同配合上做文章,强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发展。
一是探索建立抽样信息双反馈制度。农业农村委依据市场监管部门反馈的食用农产品不合格情况,能够迅速排查生产源头问题,从种植养殖环节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市场监管部门则根据农业农村部门反馈的不合格信息,对终端市场产品进行针对性追溯处置,实现问题产品的有效拦截,确保食品安全“前端可追、后端可控”,形成闭环监管。
二是探索建立信息互通机制。两部门将对不合格产品核查处置信息、农产品自我承诺达标合格证开具情况等重要信息实现互通共享。通过信息的及时传递与交流,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提升监管效率,使监管工作更具针对性与协同性。
三是探索建立协同抽检工作机制。两部门将加强合作,在抽检计划制定、样本采集、结果分析等环节协同发力,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共同助力 “潼南绿”“西部柠檬之都” 等公共品牌做大做强,提升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与品牌价值,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接下来,潼南区食药安办将持续跟进机制落地实施情况,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切实保障人民群众 “舌尖上的安全”,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