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彭青滢)随着夏季气温持续攀升、降雨增多,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误食中毒风险显著上升。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重庆市巴南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于5月21日正式发布野生蘑菇中毒风险专项预警,呼吁全区上下严守“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的“三不”原则,并通过全链条防控举措织密食品安全防护网。
严控流通环节,斩断风险链条
风险提示明确要求,严禁野生蘑菇进入农贸市场、超市、蔬菜店等食品销售场所,从源头阻断毒蘑菇流入市场;同时,严禁餐馆、酒楼、食堂等餐饮服务单位加工销售野生蘑菇,杜绝餐饮环节中毒风险。针对误食情况,预警特别强调,一旦发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中毒者应立即采取催吐措施,并第一时间送往具备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为生命救治争取黄金时间。
精准图示毒菌,强化公众识别
为提升群众对毒蘑菇的辨识能力,风险提示针对重庆地区常见的三种剧毒蘑菇(亚灰花纹鹅膏、大青褶伞、热带紫褐裸伞),通过高清图示和特征说明,直观展示其形态特征,帮助群众避免误采误食。
全域宣传引导,提升防范意识
巴南区食安办同步发布《川渝地区常见毒蘑菇图谱》,以图文形式标注毒蘑菇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及中毒症状,并通过社区宣传栏、区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广泛传播,确保预警信息覆盖城乡、深入人心。
加强部门联动,协作筑牢防线
巴南区食安办联合林业、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野生蘑菇中毒防控联动机制,通过信息共享、快速响应和部门协同,形成“从源头到餐桌”的全链条防控合力。
目前,巴南区已构建“预警发布—流通管控—科普宣传—部门联动”的立体化防控体系,织密野生蘑菇中毒“防护网”。下一步,全区将持续强化风险监测与应急响应,筑牢食品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