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专人接生,十余个步骤体检——大连扇贝这样“长大个儿”

2025-02-14 11:21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李方冰

虾夷扇贝“生孩子”就像二十四节气一样准确而神奇——专挑春节期间产卵。为了给种贝“接生”,今年除夕,38岁的杨慧花又是和他的虾夷扇贝一起度过的,算起来这已经是第19年了。

杨慧花是省农科院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引育种中心技术主管。春节后,记者来到位于大连金普新区杏树屯的海科院实验基地,正赶上杨慧花和工作人员一起为虾夷扇贝种贝搬家。

“为保证水质洁净和摄食微藻的新鲜,它们每天都要搬到对面的池子里。”杨慧花一边说一边拿着手电筒对工作人员抬起的网笼上下扫描,“等一下!”他一眼就发现了死亡的种贝,马上解开网笼拣了出来。

记者眼前有十多个培育池,共养殖了1万多枚种贝,它们在春节期间产卵200亿粒,10%的幼卵被优选成长为稚贝,4个月后,稚贝将被送到海洋牧场继续生长。

作为我国虾夷扇贝的主产区,辽宁占据了全国9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背后,是几代科技人员的艰辛努力。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寇宝增等从国外引进虾夷扇贝,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摸索,完成本土化增养殖,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第二代传承人培育出的新品种解决了个头小、死亡率高等问题,实现了品种的产业化推广,让虾夷扇贝成为大连长海县的支柱性产业,为辽宁捧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连虾夷扇贝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作为第三代接棒人,海科院科研管理办公室主任赵亮和同事们的目标是让扇贝变得更大更强。“‘大’是指新品种的扇贝肉柱重量比普通扇贝高出近50%,‘强’是根据养殖户的需求定制研发改良适应复杂海洋环境的新品种。”赵亮说。

种贝是如何挑选出来的?在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发掘利用重点实验室,数枚扇贝先被编号,经过自动化测定仪一扫,就显示出重量、壳面积、壳高、壳宽等数据,再用无损检测装置测量出扇贝肉柱分量……经过十余个“体检”步骤,最优的扇贝被筛选出来,成为繁殖下一代的亲本候选。海科院引育种中心在2024年被评为国家级虾夷扇贝良种场,是国内领先的扇贝产学研用平台。

在海科院基地周边,有十多户虾夷扇贝苗种扩繁养殖户,海科院科技特派团扇贝研究团队多年来为他们养殖海产品护航。“小事儿我们就打电话问,大事儿就喊他们来,专家随叫随到!”干了30多年虾夷扇贝养殖的徐德胜说。

“同样的养殖期,以前只能长到五六厘米,现在有七八厘米,个头大了,贝柱也大了,一只扇贝能多卖1元钱,你说我们能不高兴吗?”徐德胜笑容满面,期待着新一年的好收成。(曲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