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的时候,很多人懒得烧饭。于是,方便食品、预制菜消费热度节节攀升。而最近,升级版的“自热米饭”也成为不少人购物车里的常客。
“自热米饭”,就是熟制的菜包+饭包,里面的米包干燥且颗粒分明,只要加点水,放自热锅上加热就能吃。
但是,自热米饭里的米,到底是不是天然大米?
带着疑问,记者去超市买了多个品牌的自热米饭,找到相关领域的专家,要问个究竟。
电子显微镜下,自热米饭的“米”,露出人造大米的结构
记者首先找到的是浙江大学营养学教授沈立荣,他是浙江省食品加工和营养安全领域的权威专家。
想搞清楚自热米饭里的大米是什么,需要实验来分析。经沈教授引荐,记者找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国正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两家单位进行了两组实验。
第一组实验,是用光学显微镜。
用放大20倍显微镜看,天然大米的形状一头尖一头圆,尖的那头是大米胚芽的位置。如果是没有精制加工的稻谷,尖尖这头就是它发芽的地方。
自热米饭里的米,虽然粗看也有跟天然大米类似的外形,但放大50倍仔细看,发现这种米两头都是圆的,那些天然大米的细部特征不存在。
第二组实验,是用电子显微镜。
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公共实验室,我们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大米的淀粉结构,也就是放大一万倍后大米的样子。
天然大米的淀粉结构类似我们住的砖瓦房,是一块块“砖”堆砌起来的。
自热米饭的米,放大一万倍后的样子,则有点像河边的碎石滩,大小不一。它们是用淀粉重组加工制成的,原有的淀粉结构已经被破坏。
沈教授表示,看照片很明确,天然大米和自热米饭淀粉结构完全不同。显然,自热米饭不是天然大米,是人造大米。
“所谓人造大米,就是用熟制的米粉,加上油脂等添加成分,通过机器塑形再造出来的,并不是纯天然自然生长的大米。”沈教授说。
杭州粮油物流中心批发市场一位工作人员也说,自热米饭里的米不是天然大米。“因为它们两头形状一样,是用淀粉和其他成分,通过机器塑形再造出来的。”
记者上网搜了搜,发现网上有很多人造大米加工设备的信息,一台机器价格通常几万元。
浙江大学农学院的程方明教授长期从事稻米科学研究,是我国第一批专注稻米品质改善领域的科学家。
他告诉记者,大米二次烹饪,主要流失的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B族,“而反复加热加工的人造大米里,流失的营养成分可能会更多。”
不少自热米饭,添加了改善口感的成分
记者发现,不少自热米饭的包装上显示,成分中有单双甘油脂肪酸酯。“单双甘油脂肪酸酯”又是什么?
“单双甘油脂肪酸酯,是一种乳化剂,广泛存在于饼干、糕点、面包等食品当中,用于改善食物的口感。”沈立荣教授说,糖尿病患者以及血脂异常患者,尽量少摄入含有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的食物。“这类物质会使患者体内脂肪酸含量增加,因而有一定的升高患者血脂,血糖的作用。”
有的自热米饭配料表里,还有玉米淀粉。“添加的目的也是为了改善口感。此前,确实有用马铃薯淀粉来加工人造大米的。”沈立荣说。
自热米饭的米,食品安全性如何?
浙江国正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室采用对照组实验,对两种生大米、两种超市预包装冷饭、两种自热米饭饭包做了菌落总数、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脂肪酸酯、水分等指标的检测。
实验中的菌落总数、沙门氏菌这两项指标,大部分人通俗易懂,6个样本的检测数据,也都在正常范围值内。
蜡样芽孢杆菌这项指标,通常是在检测隔夜饭时会用到的,比如夏天温度高,隔夜的米饭如果馊掉了,蜡样芽孢杆菌一定会超标。
脂肪酸酯这一项,是在检测大米是否是陈米时使用的,我们抽检的两份自热米饭饭包的检测数据,属于正常范围值内。
沈教授最后做了综述:自热米饭属预制菜范畴,预制菜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只有地方和企业标准,这次买的自热米饭,食品安全上并无问题,但从营养健康角度上,和天然大米比较,还是有些差距。(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