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汪婷 记者王正心) 今年以来,温岭市以“食安共富村”建设为切入点,立足独特的海洋资源,以松门、石塘渔港经济区为支点,推动资本、资金、项目、科技、人才等要素向渔业渔村聚集,推动渔业转型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目前,全市共有46个渔业村,5个水产市场,相关生产加工企业85家,生产加工园区3个,渔业年产值位居台州市第一,带动渔业及相关产业的人口就业约8.5万人。今年一季度全市渔业总产值突破37.7亿元、同比增长4.3%,海产品全产业链以年产值170亿元上榜省级“土特产”全产业链名单。
优化产业结构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抱团增效,助力集聚发展。引导企业通过重组整合、技术改造等方式进行提档升级,整合人员、场地、设备等资源,激发发展合力,实现“分散经营”向“集约生产”转型。如松门镇整合北沙、南咸田等周边村的鱼鲞加工业资源,形成以东风闸、苍山门塘两大区块的集中加工区,设立鱼鲞加工专业合作社9个,建成10万级净化车间3个,鱼鲞加工时间缩短超50%,累计年创产值20亿元。
品质提档,助力高质发展。在台州率先试点开展“5S”标准化改造行动,采用304食品级不锈钢材料,升级硬件设施,打造升级版不锈钢小作坊标杆,累计完成12家水产食品作坊以及小微企业的整治提优。高标推进“浙产好食品”水产制品省级试点,构建“政府奖+老字号”双轨培育体系,择优建立质量奖培育库,开展精准辅导。目前,全市拥有规上水产生产加工企业44家,其中荣获“浙江老字号”1家,“温岭老字号”2家。
强链延链,助力产群发展。建成松门东南工业园区、石塘上马工业园区等两个主要水产品加工工业园区,积极引进水产品加工、冷藏、冷链物流等各类配套企业,加大预制菜、鱼糜、休闲零食等海产品开发,推进低值水产品种成为高附加值加工产品,促进渔业“往深里走、往精里走”。石塘镇获批海虾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黄鱼传说”系列预制菜已覆盖全国15个城市,代理门店从8家扩展至23家,带动本地黄鱼养殖户200余户,户均年增收3.5万元。
增强发展动能 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品牌赋能,打造地标。充分借力“曙光首照地、东海好望角”的地标IP,挖掘东海海洋资源,建设“温岭海鲜”区域公共品牌,在外省市开设超低温“船冻虾”专柜,重点抓好“温岭红虾”品牌建设,大力推广系列商标、系列品种、系列包装、系列口号,积极培育温岭青蛤、温岭青蟹、松门白鲞等地理标志。累计注册水产商标60余件。
技术赋能,力攻顽疾。建立“从海上到餐桌”全程抽检机制,设立村级食安快检站,对连续两年以上抽检不合格或一年内多次抽检不合格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组建服务团队围绕关键技术“瓶颈”进行研究攻关。比如开展海捕虾风险治理一件事改革试点建设,推动海捕虾的保鲜技术和加工工艺取得突破性进展,抽检合格率达91.2%,较整治前大幅提升30%,改造后的拖虾船年产值预计增加15%以上。
文旅赋能,共富拓维。围绕石塘、松门半岛旅游建设,深入挖掘曙光文化、石屋文化、渔村文化,积极发展渔业观光、海鲜品尝、民宿民居等形式多样的休闲渔业,建成全国“最美渔村”1家,省级渔业休闲精品基地3家。以海利村为例,拥有精品民宿26家、家庭式民宿58家,高端民宿集聚区带动500余人转产转业,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6万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0多万元。
重塑资源优势 拓宽产业共富路径
做强电商经济。推广“互联网+渔业”,培育“直播带货”、抖音、微商等营销推广新模式,相继建立天和、金太、骏马、碧洋等冷冻加工企业冷链平台、云仓网络销售平台,并打造产销、仓配、孵化、检测全一体的“海松创客”电商平台,已入驻石塘半岛、东海鱼集、海速鲜等16家企业(团队)。仅石塘镇拥有300余名电商从业者,20余个本土海鲜电商品牌,年销售额高达2亿元。其中“网小仙”“海霸王”等海鲜直播品牌,年网销售额达到3200多万元。
建好共富工坊。围绕“渔业振兴、渔村造梦、渔民共富”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建设“渔二代”海上共富工坊,形成“渔村夜校”为主题的专业培训品牌,定期开展渔民直播培训,孵化本地渔民主播,全面打造“渔二代”、“渔民哥”等海鲜品牌,松门白鲞已成为台州市“共富工坊”示范点。目前,已培训“渔哥”“渔嫂”350多位,为东海沿岸海上直播经济提供后续人才保障。
用好流量密码。借力明星及综艺节目人气,积极开发观光游、研学游、体验游等特色文旅项目,组织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农博会、水产品文化节、食品义卖推介等活动,提升海味经济流量。2024年“松门鱼鲞节”带动单季度销售额超3亿元,相关文旅衍生品产业规模达2亿元。今年,将“浙产好食品 一路岭鲜”融入黄金海岸国际跑山赛,重点推介石塘半岛海鲜礼盒及预制菜品,塑造“好水产温岭造”高端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