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颜东鑫) 走进浙江省临海市河头镇羊岩山,绵延的生态茶园诉说着悠久的种茶历史,而山间蓬勃发展的茶文化主题园区与现代茶厂,则昭示着产业的生机活力。这里,游客沉浸于采青、杀青、揉捻的古法魅力,现代化车间也加足马力保供应——传统技艺与工业文明的交相辉映,勾勒出临海茶业破茧成蝶的发展曲线。
近年来,临海市创新推行茶产业包保责任制,以“责任穿透、数智赋能、利益共享”为主线,推动茶产业从“小而散”向“精而强”跨越升级,拓宽出一条更安全更长远的发展之路。
网格聚力 “一包到底”破难题
破局“小而散”,压实责任链是关键。临海市创新构建起“市级食安办抓标准、镇级专班主协调、村级包干盯进度、企业主体强执行”的四级包保网格,责任落实率提升至100%,茶园责任不明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多亏了镇里的‘食安管家’!”临海市羊岩茶厂负责人朱朝安感触颇深。这支由包保干部和专家组成的队伍,下沉茶园开设“地标茶规范讲堂”,统一种植标准与溯源标识。三年来,羊岩勾青茶优质优价水平显著提升,核心产区鲜叶收购均价稳步提高,带动近3500户茶农年均增收超过了5000元。
技术赋能 “数字治茶”保质量
面对生态脆弱、品质波动等风险,临海包保干部化身“数字茶管家”,在特产场率先搭建智慧茶园平台。土壤墒情、肥力状况、病虫害预警等9类关键数据实时监测,风险响应进入“秒级时代”。
“气象站、虫情灯、监测站全配齐了,‘看天吃饭’成了过去式。”临海市特产场副场长杨芳细数变化。这套“全覆盖、全实时、全闭环”的数字生产体系,融合中耕、肥培等12项农机新技术,不仅确保连续三年农残检测100%合格,更让万亩茶园插上科技的翅膀,长出“安心好茶”。
机制联农 “全域共富”释红利
该市探索“政府搭台、龙头引领、茶农参与”的联农带农新模式,包保干部穿针引线,将品牌溢价、加工增值等“真金白银”精准反哺村集体和茶农。
田间地头的“包保课堂”和“专家带徒”培育了大批本土骨干,更吸引83名“茶二代”“新农人”返乡创业,深耕茶科技与文化。紫阳街“大书场茶楼”里,茶艺展演、文化雅集等新场景层出不穷,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关联产品客单价提升65%,茶衍生品从单一茶叶裂变为茶酥、茶饼、主题民宿等12类新业态。全市茶园亩均产值三年间从2000元跃至3000余元,实实在在富了农民口袋。
历经三载深耕,一条贯穿种植、加工、营销、文旅的茶产业“责任链”已在临海成型。这套以包保责任为“钥匙”的创新机制,成功解锁了传统茶业“提质、增效、共富”的密码。如今,临海的这片“绿叶子”,正沿着“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的路径,继续编织“一叶兴百业”的富民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