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杭州临安区:食安筑基 共富惠民 解锁藏在竹笋里的共富密码

2025-06-17 11:39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连待待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王正心)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是中国雷竹之乡,全镇有竹林面积约10万余亩,农民60%以上的收入来自竹产业,有16个村基本都靠“一支竹笋”生活,临安区市场监管局联动区农业农村局等部门以“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设为契机,以“食安筑基、共富惠民”为理念,创新服务发展模式,探索食品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新路径。

标准先行,守护品质“生命线”。太湖源雷笋种植历史悠久,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产业发展面临品质参差不齐、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区市场监管局、区农业农村局联合浙江农林大学、相关新利网络娱乐场开户注册 龙头企业修订并发布了杭州市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天目雷笋》,于今年1月31日正式实施。新标准将标准化作为提升天目雷笋品质的核心抓手,明确划定保护范围,规范种植、生产、加工全流程工艺,从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到采收分级均制定量化指标,根据雷笋重量、长度、直径等指标,将其精准分为大笋、中笋、精品笋等类别。这一标准的出台,犹如一把精准的标尺,规范了雷笋的分级与品质把控。农户采摘时有了明确依据,保证每一株雷笋都符合高品质标准,收购商在采购时,也能按照标准严格筛选,杜绝以次充好。市场上,标准化的天目雷笋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价格更稳定,销路也更广阔,为产业发展筑牢了品质根基。

源头管控,守护舌尖“第一关”。在源头把控上,农业农村部门制定严格的天目雷笋种植标准,从土壤环境、施肥用药、灌溉水源等环节入手,确保竹笋生长环境安全无污染。同时,加强对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的监管,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从源头上保障竹笋品质。在生产加工环节,市场监管部门积极推动笋制品加工企业规范化建设。一方面,加强对笋制品加工企业日常监管,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执行食品生产加工规范,从原料采购、生产工艺、质量检验到产品包装、储存运输,全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入,提升生产加工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

数字赋能,食安信息“全透明”。依托“天目雷笋产业大脑”,不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打造雷笋食品安全数字化监管平台。在雷笋种植基地,安装了大量的传感器和摄像头,实时采集土壤墒情、气象数据、病虫害情况以及农事操作信息。笋农通过将农事操作记录接入“数字农安”平台,统一生成“浙农码”,从源头实现数据的精准采集。当雷笋进入市场流通环节,借助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为每一批雷笋赋上“身份证”,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获取雷笋的产地、种植户、施肥用药记录、采摘时间等信息。通过构建覆盖生产、分级、包装、仓储、流通全链条的溯源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管控,实现天目雷笋“多码合一、一码溯源、全程监管”,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追溯。

产业融合,共富路上“加速度”。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太湖源镇积极打造“美食+文旅”、“美食+产业”特色村建设模式,推动天目雷笋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以雷笋为主题,打造了一系列乡村旅游项目,如雷笋挖掘体验、雷笋美食节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此外,市场监管部门还助力雷笋加工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创新研发雷笋罐头、笋干、即食笋等多样化产品,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天目雷笋走向了全国各地的餐桌,让更多人品尝到了这份来自大山深处的美味,也让更多农户分享到了产业发展的红利。

临安天目雷笋共富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食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小小的竹笋,成为当地共富路上的“金招牌”,目前太湖源镇雷竹经营收入超10万元的大户就有300多户。下一步,临安区将继续推进 “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设,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持续推动雷笋产业高质量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