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襄阳市被授予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创新先行区建设试点

2024-11-24 21:47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邱水英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 (周建和 陈英 孙涛 记者胡毅)11月14-16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在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举办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创新先行区建设试点研讨会。襄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庞成庆,代表湖北省在会上做了《让信用数据多跑路,让企业主体少跑腿》的典型发言,发出了奋力打造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创新先行区的豪迈誓言。襄阳市等14个单位农业农村部被授予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创新先行区建设试点。

15日,与会代表考察了上犹县营前生态水产养殖基地、嘉欣农业发展公司脐橙种植基地、犹江绿月有限公司园村茶旅融合示范基地,重点调研了解绿色种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观摩江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了解平台实践应用情况。江西省赣州市副市长罗瑞华致辞,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方晓华视频参会并讲话。会议介绍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创新先行区建设目的、遴选条件和推进举措;浙江、广东、江西等地市代表介绍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攻坚治理做法和进展;各试点单位汇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创新先行区建设试点方案。

会议提出,为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拟在全国部分省市率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创新先行区建设研究试点,探索建立产地准出差异化管理和风险分级公示等制度,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优化升级,逐步建立健全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加强优质基地建设,夯实农产品安全基础底盘。以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为重点,以全程质量控制为关键,创建产地清洁、生产绿色、全程贯标、品质优良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各基地建设要求,大力发展4类基地,即:绿色食品或原料生产基地、有机农产品基地、地理标志农产品核心基地、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保持粮食产量全省第一,猪、牛、羊、禽生产全省前列的基础上,全市各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地方名片。通过政策扶持、内引外联、强化服务等系列措施,扎实开展产业推进、品牌创建工作,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三品一标”四大行动高质量发展。

推动智慧化监管,擦亮农产品“身份证”名片。以“互联网+监管”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建设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逐步将全市农资门店、农产品生产企业、屠宰场、乡村兽医诊疗点全部纳入平台进行线上监管。结合十大农业产业链建设,选择30家企业,开展承诺达标合格证信息化监管建设试点工作,给农产品贴上“身份证”。截至目前,已覆盖蔬菜、水果、茶叶、核桃、食用菌等68个食用农产品品种,开具合格证27350张,附带合格证上市农产品57024.38吨。

推进信用评价信息化,落实生产企业主体责任。搭建襄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评价系统,建立实名制、电子化的主体信用档案。按照信用评价结果实施分类监管,将信用评价结果纳入“双随机”抽查监管体系,对于信用评价等级A级的主体标注为绿色,以行政指导为主,适当降低抽查比例,减少监管频次,并在相关媒体上公示宣传;对于信用评价等级B级的主体标注为黄色,实行常态监管,实施一般频率监管;对于信用评价等级C级的主体标注为红色,建立预警机制,实行严加监管,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日常检查,增加抽检次数;对于信用评价等级D级的主体标注为黑色,建立惩戒淘汰机制,实行重点监管和强制性监管措施,通过适当方式进行曝光,接受社会监督,若仍发现违法违规行为,从重处罚或建议取消生产经营资格。

完善基层监管体系,打通农产品监管“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双认证;开展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化提升;推广使用胶体金速测技术;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引导督促纳入名录的400余家生产经营主体上传投入品使用及生产记录台账,实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操作、动态化管理、信息化监管。通过平台的“农资小管家”推动全市1076家农资店及时上传农资购销台账,落实主要投入品实名制购买制度,加强源头管控。

下一步,襄阳市农业农村局将按照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创新先行区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效能,推动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突出主导产业。2023年全市林果产业稳中增进,种植面积约达到98.5万亩、产量85.6万吨。我们将加快推进林果产业链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评价的覆盖面,将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林果产业龙头企业等生产主体,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评价,有效破解基层存在的林果产业信用监管难题。

二是聚焦重点地区。我们将把老河口、枣阳、谷城等重点县市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评价的焦点,在枣阳皇桃、老河口大仙桃、汉水沙梨等优势品种上,运用“互联网+巡查”的监管模式,开展巡查检查,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信息化全程监控,收录生产主体的投入品采购、生产记录、自检及承诺达标合格证开具等情况,形成“合格证+信用”具有襄阳特色的信用监管模式。

三是坚持源头把控。对全市1076家农资经营门店全部纳入信用监管平台,摸清全市农产品生产主体用药底数,把好禁限用农药出口关。按照农资店卖什么药,生产主体用什么药、乡镇检测站检什么药的要求,推广使用胶体金检测技术,提高胶体金检测的针对性和准确率。鼓励具备条件的林果产业生产主体、“三品一标”企业以及重点乡镇,按照“六有”标准,建立快检室,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道防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