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金黎平研究员率领的马铃薯产业技术扶贫团队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的那一刻,金黎平手捧着大红证书开心地笑了。多年来,马铃薯产业技术扶贫团队始终坚守初心、扎根土地,坚持科技扶贫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团队成员足迹遍布集中连片特困区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的马铃薯主产县,为当地制订产业规划、提供政策咨询、提供技术指导、培养人才和培训人员,为国家增粮、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科技助力脱贫作出巨大贡献。
52个深度贫困县的马铃薯面积大概占我国马铃薯总面积的1/4,金黎平深感肩上重任,她带领团队常年工作在产业科技扶贫一线,不仅自己担任了多个深度贫困县的扶贫专家,并组织团队深入贫困县调研,仅2020年,为凉山、临夏和固原等地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17份。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马铃薯团队在连片特困区开展了200多项试验示范,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700多万亩、技术培训和指导2000多次,发放资料20多万份,促使贫困区域马铃薯平均增产22%和亩增收542元。“扎根土地、甘于付出”是金黎平团队几十年如一日的真实工作写照。她自己一年到头近一多半时间穿梭在全国各地的马铃薯田间地头。
贵州毕节地处乌蒙山腹地,是我国最大的马铃薯主产区之一。2012年金黎平受聘市政府农业科技顾问,在威宁建立了专家工作站,培育抗病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系160多份,为当地留下了一大批育种材料,并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0万亩。
宁夏西吉县位于六盘山区,是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县。“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天上没只鸟”,但马铃薯是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金黎平亲自担任县产业技术顾问,以郭志乾的团队为核心力量,针对该县产业发展短板,筛选出一批优良新品种新技术,年建示范基地1.5万亩,辐射27万亩,2019年的单产和总产比2010年分别增加了36%和10.5%,农民从马铃薯产业的收入由500元增加到1650元,农民年人均收入中的比例由15.6%增加到17.7%,科技贡献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2020年团队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建立了绿色发展技术集成示范基地2000多亩,展示了100多个优良品种和近10项集成技术,举办了现场观摩和成果发布会,并签订了技术帮扶协议,将为西吉县马铃薯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持续提供科技服务。
在四川凉山州,刘绍文带领科研人员在13个贫困村建立了新品种新技术核心示范基地4120亩,带动11个贫困县品种更新130万亩,累计推广650万亩。在盐源县棉桠乡贫困村,志强专业合作社在刘绍文等体系团队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亩产提高了一倍,41户专合社社员平均每户每年收入3.78万元,不仅扭转了连续亏损3年的局面,也使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在新疆和田和喀什地区,冯怀章带领科研人员长期蹲点,累计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田8520亩,积极组织各种技术观摩培训,培养了当地少数民族技术骨干,并作为技术推广媒介累计推广了45万亩,马铃薯种植成为贫困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金黎平团队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她率领团队常年在各贫困区开展科研和农技人员技术培训,仅在2020年就培训了技术人员和种植户2万多人次,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并且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7家,帮助创建特色品牌近10个。在湖北咸丰县,团队协助当地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2017年到2019年,在4个乡的4个村发展马铃薯种植带动306户贫困户脱贫,同时,协助打造了“恩施小土豆”区域品牌和“恩施硒土豆”公共品牌。
“扶贫是责任,也是使命。”马铃薯产业技术扶贫团队始终把马铃薯这个“土蛋蛋”变成“金蛋蛋”是奋斗目标。金黎平说,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继续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到农户家,形象树在民心中”,为实现乡村振兴作贡献。(李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