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酒泉市以创新为动力,扎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为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监管模式 织密安全之网
酒泉市积极探索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借助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建立完善一平台(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运用和推广两系统(智慧监管系统、合格证开具系统)和三个应用终端(生产记录仪、智能监管仪和合格证开具自助仪),向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体、农产品生产主体推广和应用“智慧农安”手机app、合格证开具小程序、智能监管仪和生产记录仪,推进国家和省级追溯平台应用端由市县机构向乡村和生产经营主体延伸,为监管工作创立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新模式,建立了农产品生产信息档案、完善追溯监管数据库,推动落实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促进农产品建立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的全程质量可控制追溯体系,基本建成了市级为龙头、县级为基础、乡级为补充的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市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人员600余人,其中市级20人、县级30人、乡镇(包含村级)农产品质量网格监管员和协管员(信息员)560人。不断推进数字乡村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工作落实落细。
落实“五抓”措施 筑牢安全防线
酒泉市着力构建农产品检测体系,落实“五抓”措施,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坚持问题导向抓检测,引导各级政府和乡镇从回避问题转变为主动出击,消除安全隐患。实施“四个紧盯”策略,使检测工作精准覆盖潜在危机。落实工作规范抓检测,2022年市农产品质监站出台《酒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规范》,明确五大监管环节中各部门的职责及“问题菜”的处理流程及时限。规范实施后,“问题菜”处理时间从两个多月缩短至20天,监管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绘制生产地图抓监测,每年分两个阶段开展全市农业生产情况调研,包括品种、规模、位置及产品上市时间等信息,完善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名录库,为监管和精准检测提供数据支撑。优化工作流程抓监测,酒泉市农产品质监站将检测任务细化,实现抽检分离,坚持来样即检、仪器不停,使检测周期从20多天缩短至10天,为固定“问题菜”证据和开展执法监管提供支撑。用好追溯平台抓监测,利用省级监管平台各类数据,分析研判初步筛查出风险隐患区域,在抽检时开展靶向监测,增强监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检测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推动品牌建设 提升安全品质
酒泉市积极构建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促动的农产品品牌建设长效机制,构建了品牌创建、主体培育、营销提档、质量提升和品牌评价五大体系,着力营造树标杆、学标杆、超标杆的质量发展氛围。大力培育和发展“名特优新”“甘味”农产品,加强对认证产品的监管和服务。至目前,阿克塞骆驼等9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酒泉洋葱、敦煌李广杏、金塔番茄、敦煌葡萄、瓜州蜜瓜、瓜州肉苁蓉6个区域公共品牌和冰川珍珠小米、年公西瓜、花海辣椒等60个企业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实施“酒泉味道”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营销战略,成立全市农产品品牌发展协会,配合协会遴选17家企业授权使用“酒泉味道”区域公用品牌标识。以兰洽会、文博会、种博会等节会为平台,推介特色品牌农产品。举办绿色食品宣传月和绿色食品进万家活动,对新认证的“三品一标”企业及产品名单在《酒泉日报》公示,不断提升酒泉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激发企业发展品牌的内生动力,推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
下一步,酒泉市将持续秉承创新引领的发展理念,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发展的根基,致力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实支持。